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4篇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 浅析《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隋月皎卞镝樊旭田辉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教研室【摘要】“四时养生&rd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4篇,供大家参考。
四时养生; 黄帝 内经四 时”, 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早就出现的哲学范畴, 现存最早 的文字记载见于《 尚书?尧典》[1]是记载远古帝王尧、 舜事迹的文献,当系上古史官据传闻或其他可征材料追记而成 , 成文年代 已不可确考。《 尚书?尧典 》 说 :“食哉惟时”。
意思是要想有粮食吃,只有抓住四时(农时)。
类似 的说法《管子?牧民 》 也有,“凡有地牧 民者, 务在四时 ,守在仓廪”。
可见,四时范畴最初与农业 、 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的粮食息息相关。以后,“四 时”作为范畴影响的范 围越来越广, 如“四时”影响着与战争相关的兵法,《孙子?地形》 说:“知彼知 己 , 胜乃不殆 ; 知天知 地, 胜乃不穷”。即通晓、了解 四时气候, 选择适宜的作战天时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 公元前6 4 5 年《 管子》一书 , 论述养生最早见于公元前2 8 6 年《庄子?养生主》, 还有晋朝稽康《养生论 》。
所谓生 , 就是生命、 生存、 生长之意; 所谓养,即保养、 调养、 培养、 补养 、 护养之意 。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 调饮食、 练形体、 慎房事、 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 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 益寿活动。
所谓养, 即保养、 调养、 培养、 补养、 护养之意 ; 所谓生, 就是生命、 生存、 生长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 调饮食、 练形体 、 慎房事 、 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 , 是一种综合性 的强身益寿活动。1.从明阳互制理论探讨四时养生理论的医家唐代?王冰 , 在《 增广补注黄帝 内经素问 》 云:“阳气根于 阴,阴气根于 阳, 无 阴则 阳无 以生 , 无阳则 阴无以化, 全阴则阳气不振 , 全阳 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 , 夏食寒,以养于 阳; 秋食温, 冬食热,以养其阴。
滋苗者必因其根, 伐下者必枯其上, 故以斯调 节,从顺其根。
二气常存, 盖由根 固, 百刻晓春, 食亦宜然。”王氏依据 阴 阳互制原理而立论,强调“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而易伤 阴, 饮食上宜多食寒凉之品 以抑制阳亢 。
秋冬阴盛而易 伤阳, 应 多食温热饮食而保全阳气。
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 四 时 阴 阳之胜, 通过互制, 达到互养, 使阴 阳不偏, 平衡协调,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
强调 的是阴阳互相制 约。1 4 7
2.从阴阳互根互用理论探讨时间养生理论的医家高世栻《素 问直解?卷一》 曰 :“所 以圣人春夏养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 使少阴 之气收, 太阴 之气藏”认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
马莳《黄帝 内 经素问 注证发微?卷一》 更 明确提出“夫万物生于春, 长于夏, 收于秋, 藏于冬,则此四时阴阳者 , 万物之根本也 。
所 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 养阳气也。
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 养阴气也。
正 以顺其根耳,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认为 自 然万物有春生、夏长、 秋收、 冬藏的生长规律, 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也 ; 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 。张介宾 《类经》p】
"夫阴根于阳 , 阳根于阴 ,阴 以阳生 , 阳 以 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 养阴,以为春夏之地 ,皆所以从其根也。”张 氏认为 阳是阴的根本,养春夏之阳 的 目 的是为了 养秋冬之阴。
阴是 阳的基础 , 养秋冬之阴 的母的是为 了养春夏之阳, 而 内经之所 以强调这一观点, 是为了使人顺应时令 , 调其阴 阳 , 使阴 阳平衡协调, 防患 于未然, 倡 阴阳之互根理论。
张介宾认为 , 春夏以 阳为主气 , 秋冬以 阴为主气 , 而阴 阳互为根本,阳能生 阴,阴能生阳, 在春夏阳主气之时助养阳气 , 有利秋冬 阴气之滋生; 在秋冬阴主气之时滋养 阴 气, 可助春夏阳气之生发。3. 从机体的阴阳?病?化探讨时间养生理论的医家张志聪对认为 , 从机体 的阴 阳盛衰病理变化的方面来进行理解故张志聪《黄帝 内经素问集注. 卷一》中说 :“四时阴 阳之气, 生长收藏 , 化育万物, 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 ,阳盛于外而虚于 内; 秋冬之时,阴盛于 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之。”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当养其 内虚之阳; 秋冬 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他认为春夏之时人体虽在外表现为一派阳气之象, 但体 内仍 阳虚, 故需助阳:同理 , 秋冬需滋 阴。4. 从气#挪讨时闻养生理论的錢李时珍更是提 出 了“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的观点 ;李时珍提出 用药之法:“春月 宣加辛温之药, 薄荷、 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 夏月 宜加辛热之药, 香薷、 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 ; 秋月 宜加酸凉之药, 芍药 、 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 ; 冬月 宜加苦寒之药,黄芩、 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
所谓顺时气 以养天和也”。5.(黄帝内经》 四时养生原则S.1 法于阴阳“法于阴 阳”语出《素 问?生气通天论》 是强调上古之人深谙养生之道, 最为强调 的是取法 自 然界阴 阳变化的规律, 来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节律, 以实现法时而养的 目 的。
具 体1 4 8
在年、月、日、 时 的具体时间节律 中都要遵从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在一月 的朔、 望、 晦的 阴阳变化之 中, 要顺应营卫气血的盛衰变化调养。《素问?八正神明论 》 在论述人体在月朔 、 月晦之时营卫气血相对较虚, 易受外邪侵袭, 应注意保养,同时也指 出 了“因天时调血气”的针灸使用 注意。
提 出“月 生无湾,月满无补,月 郭空无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 盛虚之时,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之。
故月生而泻 , 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 , 络有留血 , 命曰重实;月 郭空而治, 是谓乱经 。”( 《 素问?八正神 明论 》 )
也就是说月初生时(朔月)
不用泻法, 月 正圆时(望月 )
不用补法,月 黑无光时( 晦月)
, 气血反应较差, 针灸选择要配合它 法。
如果朔月 之时用泻法, 容易 阴气脏腑经脉气血亏虚 , 望月 之时用补法, 使血气飞扬充溢 , 络脉中滞留瘀血, 晦月 之时治疗不当易致经气紊乱。《素问?八正神明论 》 总结性的指 出法于阴 阳 的关键是“以 日 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 , 参伍相合而调之。”说明如何顺应 自 然, 天人合一, 就要在 日 常生活中做好自我调节 , 注意适应四时 的气候、 月相的变化 、日夜的寒温 , 才能因天时调血气, 避免外邪侵袭, 维持正常生理机能 , 达到养生 目的。5.2 蔵气餅《 内经》 在天人相应的理念下,形成了“四 时五脏阴 阳”的整体模式, 并成为生命活动的重要核心 , 特别是在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机能活动中, 考察到与年月 日 时的密切相关,提出 了“藏气法时”的思想, 并用于指导养生、 诊病、 测病、 治疗各个方面。《素 问?藏气法时论 》 设有专篇讨论五脏与时令气候 的关系, 主要是把肝、 心 、 脾 、肺、肾五脏与 时间周期的五个时段对应:
包括与一年的春、 夏、 长夏、 秋、 冬五季 的对应 ,与一旬的 甲乙、 丙丁 、 戊 己 、 庚辛 、 壬癸 日 的对应 , 与一天的平旦 、日 中 、日 映、 下晡、夜半各时辰段的对应。进一步按照按五行生克规律来“定五脏之气, 间甚之时,死生之期”。对五脏疾病 的防治方面 , 则是根据药食的酸、 苦、 甘 、 辛、 咸五味 , 按照不同时段脏气的推移, 有规律选用,以实现“四 时五脏, 病随五味所宜也”的基本规律。5 . 3mmtn《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详细论述 了在 四时炼养形体的 同时要注意精神 的调养, 随着四时 气候春温 、 夏热、 秋凉 、 冬寒 阴 阳寒热 的消长, 万物呈现生 、 长 、 化 、 收、 藏的变化 , 春气生而升, 夏气长而散, 此地气升浮生长 , 促使万物 由萌芽而繁茂 。
秋气收而敛 ,冬气潜而藏, 此天气沉降潜藏 , 导致万物成实或凋落。
此四 时寒热气候能影响 人体的生理活动, 比较明显可辨的如腠理的开合, 气、 津的泄藏 。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 从而调摄身心 ,1 4 9
形神共养, 形是指人体的脏腑身形, 神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及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
神由 有形之精所化, 人体的躯体、 生理、 心理三者 的有机结合。
人体 的健康是指形体、 心理 、 精神状态多方面健康而言,即是形体无病痛之忧, 神思无偏造之苦, 身 心和谐 的健康状态。
通过四时调神, 调养神情意志 , 保持神气 的清净, 加强心身健康, 达到调神与强身 的统一,使得形与神俱, 协调统一, 顾养天年。5 .4 雌有常起居包括作息和 日 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常”是指有一定规律并合乎常度广起居有常”则是指合理安排作息, 妥善处理日 常生活中 的细节, 遵守符合养生要求的生理规律 , 这时防病保健 的重要环节。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 随着自然界的规律变化, 人体也有 自 己的生命规律, 主要包括睡眠、 工作、性生活等。
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难 以保障睡眠 , 不能得以 良好的休息, 从而使机体呈现疾病或亚健康的状态 。
而“起居有常”则是指顺应规律 ,适应四时变化 , 调节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在“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原则下,强调生活作息 的规律, 应随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 并详细论述了人的正常起居节律 。春宜“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夏宜“夜卧早起, 无厌于 日”、 秋宜“早 卧早起, 与鸡俱兴”、冬宜“早卧晚起, 必待 日 光”等论述, 是通过强调人们不同季节的作息起居、 动静规律,说明不同 的季节运动养生方式的不同。5 .5 动静俩动静结 合也是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 动是指运动形体, 静是指精神 内敛。
在 《素问?上古天真论 》 中对运动养生的论述提到应“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 正如《素问?经脉别论》 中说到 :“春秋冬夏 ,四时 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 此为常也”, 过劳就会引起疾病 ,过逸亦会使人体气机、 气血的不畅。《素问?生气通天论 》 提出“暮而收拒 , 无扰筋骨,无见雾露。”《素问?金匮真言论 》 提 出“冬不按晓”,《 素问?宣明五气》 亦指 出“久视伤血, 久立伤骨 , 久行伤筋 , 久卧伤气, 久坐伤 肉。”都是强调形体运动与劳逸均具有一定的限度和时 间规律 , 过动过静、 过劳过逸均能引 起内在气血、 外在五体的伤害。5.6 食养 以时“食饮有节”是《内经》 饮食养生的重要原则, 饮食五味是人体后天生长、 发育 的重要来源, 也是祛邪扶正、 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之一。“食饮有节”的“节”主要包括节制和节律两大方面, 节制是强调五味合理 、 寒温适宜 以及禁忌偏嗜; 节律是要求饮食要有时间 规律,因时而食、 顺时而养。总之,“春夏养 阳 , 秋冬养阴”是《内经 》 养生保健、 防治疾病 的指导思想, 体现了15 0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其宗旨 是人体必须顺应 自 然,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这个根本规律。根据人体 阴阳 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保全五脏之气, 使其发挥正常生理, 这样人们才能健康长寿而少病。
如果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都能遵循此指导思想, 定能达到养生防病 、健康长寿 的 目 的。[ 1 ]十三经(第二版)[M]. 北京:
北京燕山 出版社.2 0 0 7.8:33 [2]张介宾.类经[M].北京 :中 国 中医药出版社.1 9 9 7 . 2:1 61 51
文章编号:
1005-619X(2007)
07-0402-02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包括《素问》 和《灵枢》 两部分, 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
四时养生法就是依据《黄帝内经》 的时间养生观所创立的具体的养生措施。
所谓四时养生法就是指人体在四季中的不同养生方法, 以下将人体在各个季节的不同养生方法分别予以介绍。
1 春季养生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 万物苏醒, 天地自然均是生机勃勃、 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利于人体化生精气血津(液), 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 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说:“春三月, 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应注意顺应春阳生发之气, 可多进行户外运动, 从而使人的精神愉快, 阳气畅达; 起居上宜晚睡早起, 初春乍暖还寒之际要注意衣着保暖, 防止感冒; 春季的饮食应以辛甘等发散之品为主,不宜食用酸涩之品, 如此以辛助阳之生发, 而以甘养脾气, 寓意“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通过补脾气的方法, 防止肝木太盛克制脾土[1]; 春季阳气的升发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相应的在运动上亦应以轻柔舒缓的户外运动为主, 避免剧烈运动, 以利于人体吐故纳新, 气血调畅。
2 夏季养生
夏季是万物繁茂的季节, 阳气虽生于春而极于夏, 而阳旺之时,人体的阳气最易发泄, 因此养生活动应注意养阳。《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说:
“夏三月, 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长之道也。”
在精神调养上要求精神外向, 神清气和, 快乐欢畅, 对周围事物兴趣浓厚, 使人气机宣畅; 起居上宜晚卧早起, 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时午睡, 以避炎热并消除疲劳; 饮食要清淡爽口, 易于消化, 少食或不食肥甘油腻之品, 切忌贪凉饮冷太过, 注意保养阳气; 运动要适度,宜安排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以避暑热, 防止对人体的阳气津液消耗过大。
3 秋季养生
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阳气收敛, 阴气始生, 这个季节的养生应注意收敛精气, 保津养阴。《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曰:“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收养之道也。”
精神调养上应注意培养乐观情绪, 保持安宁的心境, 使神气收敛, 以顺应秋收之气; 起居上宜早卧早起, 衣着也要随初秋与深秋的气候特点而增减, 并且秋燥季节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 秋天, 依据“燥则润之” 的原则, 饮食上要以养阴清热、 润燥止渴、 清心安神为主, 可选用芝麻、 核桃、 银耳等有滋润性的食品[2]; 秋令的特点以收为主, 故运动上要以静功锻炼为主。
4 冬季养生
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 阳气闭藏于内, 阴寒盛极, 故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 以养藏为本。《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说:
“冬三月, 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 早卧早起, 必待日光, 使志
若伏若匿, 若有私意, 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以冬气之应, 养藏之道也。
”
精神调养上应使神志内藏, 安静自若, 勿使情志过极, 无扰乎阳; 在起居上宜早卧晚起, 衣着尤应注意保暖; 饮食宜热, 以护阴潜阳为原则, 燥热辛辣之品亦不宜过食, 以免化热伤阴; 冬令的锻炼可因人而异, 早锻炼时间以日出后为宜, 大雪浓雾时低层空气多有污染,故不宜锻炼。
总之,《黄帝内经》 在论述人体养生时, 充分强调养生要顺从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 以及人体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即顺时摄养, 就是说要顺应四时气候、 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养生。
随着近代时间生物医学的兴起, 为《黄帝内经》 的四时养生法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方法, 也必将促进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铁明. 浅谈《黄帝内经》 时间养生观. 辽宁中医杂志, 2003,30(2) :
86-87
2 盛星明. 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 中医杂志, 2003, 44(2) :157
(收稿日期:2006-12-25)
生国疸羞医望 塑 至 旦箜 鲞箜 塑且秋燥季节要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秋天依据“燥则润之”的原则饮食上要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为主可选用芝麻、核桃、银耳等有滋润性的食品…秋令的特点以收为主故运动上要以静功锻炼为主。 冬季养生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阳气闭藏于内阴寒盛极故养生活动应注意敛阳护阴以养藏为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早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以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精神调养上应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勿使情志过极无扰乎阳在起居上宜早卧晚起衣着尤应注意保暖饮食宜热以护阴潜阳为原则燥热辛辣之品亦不宜过食以免化热伤阴冬令的锻炼可因人而・ ・异早锻炼时间以日出后为宜大雪浓雾时低层空气多有污染故不宜锻炼。总之《黄帝内经》在论述人体养生时充分强调养生要顺从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变化以及人体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即顺时摄养就是说要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进行养生。随着近代时间生物医学的兴起为《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法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方法也必将促进养生学的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 马铁明浅谈《黄帝内经》时间养生观辽宁中医杂志 — 盛星明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中医杂志 收稿日期 — 文章编号 — — 疗养院护士心理疲劳・心理保健・ 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李坤梅李津强疗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军队的中高级干部、离退休老首长和飞行员等特勤人员决定了护理工作标准高其服务内容、方式等与医院相比有明显的不同。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对疗养康复护理工作也提出更高的新要求给疗养院的护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有压力就有可能造成疲劳疲劳一般指身体与精神状态的下降而导致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的衰退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且困倦、工作能动力与注意力下降。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相比而言心理疲劳更加复杂。 心理疲劳的相关因素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众多有外因和内因。分析疗养院护士的工作性质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社会环境。护士期望自己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白衣天使”但疗养院的护士常被认为是“高级保姆”。在传统观点里医生是医疗关系中的关键护士是医疗系统中的配角。护士角色在社会人群中的地位低下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承认护士的价值社会心理支持不足这些是造成护士 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疗养院的工作让人觉得谁都可以胜任所以疗养院的护士更难得到社会的重视没有职业成就感从而产生自卑、沮丧、失望甚至焦虑、抑郁。 工作环境。护士的职业环境造成的高紧张度、高危险度、高责任度是导致心身疲惫的主要原因。由于疗养院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他们更加在意其自身的健康在不同方面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对医疗方面的服务会更加敏感。这就对疗养院的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护士要有一般的医学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疗养护理专业知识如自然疗养、健康教育以及自我保健的技术和方法。此外值夜班、突发医疗事件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这样的工作条件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自身因素。性格和身体状况的差异也影响着心理状态。心理状况跟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格孤僻、内向、多愁善感及神经质的护士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脆弱的人更容易发生心理失衡和心理疲劳。有研究认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个体所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此外女性还容易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在繁忙的工作中身体不适自然会影响到心理状态。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当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失去平衡自身不能进行调节时若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会受到影响造成生理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可以通过休息进行调整而心理疲劳是变化缓慢的、不易感知的若在日积月累中发生了心理疲劳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会影响身体健康使疾病乘虚而人严重的可能会诱发心理问题甚至发生心理 万方数据
论《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法作者陈洪艳作者单位125105,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刊名中国疗养医学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ONVALESCENT MEDICINE年卷(期)200716(7)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盛星明 浅谈天人相应与中医养生[期刊论文]-中医杂志 2003(02)2.马铁明 浅谈<黄帝内经>时间养生观[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 2003(0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lyyx200707021.aspx授权使用郭永健(wfxbgy)授权号a7867f57-61d1-45fa-a044-9ef300c655dd下载时间2011年5月30日
作者简介:付 雷( 1 9 7 5 ->
男 湖北中医学院2 0 0 4级硕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0< 黄帝内经> 四时养生付 雷( 湖北中医学院2 0 0 4级硕士研究生 湖北 武汉4 3 0 0 6 5>
关键词:黄帝内经! 四时养生! 阴阳消长中图分类号:R 2 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8-9 8 7 X( 2 0 0 6> 0 4-0 0 4 2-0 1
<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 它非常重视顺应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来调养精神 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0如< 灵枢-本神> 指出: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而适寒暑0
< 素问-金匮真言论> 云:
五脏应四时 各有所受0
<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云: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0
又云:
春气在经脉 夏气在经络 长夏在肌肉 秋气在皮肤 冬气在骨髓0
可见 < 内经> 在 天人相应 的观念指导下 根据春生~夏长~ 秋收~ 冬藏的气候变化规律 指出养生必须随四时变化而行0l 春季养生 春夏养阳
是指在春夏之时 自然界阳气生发 万物生机盎然 这时人们应该充养~ 保护体内阳气 使之充沛并不断旺盛起来0凡是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生发的情况皆应避免0< 内经>曰:
春三月 此谓发陈0
意思是说 春季的三个月 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时节 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 劫夺和克伐0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 生气 的道理0在这个季节里 人们应该早睡早起 衣着宽松 适当的散步 使精神轻松愉快 保持体内的生机 不要过分劳累或发脾气0因为春季中人体新陈代谢与肝脏关系极大 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 人的精神焕发; 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 都易损伤肝脏 到夏季就会发生病变02 夏季养生夏季如何养生 < 内经> 里也指出:
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 使气得泄 若所受在外 此夏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0意思是说 在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一样的秀美 切忌发怒 使机体的气机宣畅 通泄自如 情绪外向 要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养生之道0在精神调养上 中医认为冬季要藏~春季要生 而夏季则要放 即精神要充沛~ 饱满~ 情绪外向0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 若神气涣散则人体的正常机能可遭到破坏0< 内经> 中指出:
南方生热 热生火0
而火热主夏 内应于心0心主血 藏神 为君主之官0七情过极皆可伤心 致使心神不安 若心的功能受到影响 可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 在这个意义上说 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03 秋季养生< 内经> 指出:
秋三月 此为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0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生之道0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少0
这段话的意思是: 秋天三个月 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0这时天气已凉 像鸡一样夜寐晨醒 使意志安逸宁静 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0这个时候还要收敛神气 使自己的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 不要急躁发怒 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0这就是适应秋天气候的养生法0倘若违反了这种自然规律 就会损伤肺气 到了冬天就容易患消化不良~ 腹泻等疾病 并且会使人体适应冬天的潜藏之气减少0由于 燥 是秋天的主气 这时因为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 所以常常出现干燥气候 使人易患 秋燥病 0燥易伤肺 失其津润 使之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受到影响 从而引起干咳少痰 气急鼻燥 唇干口渴等症0有的人还会出现皮肤干涩 毛发枯燥 大便干结等一系列肺燥阴伤的症状0为此 在秋季应保持一定的湿度0在饮食方面 秋天应以防燥护阴 滋肾润肺的食品为主0汉代名医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 中指出:
秋不食肺 0他认为 秋天肺气偏旺 不宜再补0元代医家忽思慧在< 饮膳正要> 中说:
秋气燥 宜食麻润其燥0
因此 人们到了秋天 应多吃些芝麻~ 蜂蜜~ 蔬菜~ 水果之类的柔润食物04 冬季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指出:
冬三月 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 无扰乎阳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0
这是冬季养生的总则0冬天三个月 天地之气渐渐敛藏 这时整个大自然阳气藏于地下 阴气弥漫于天地之间0有很多人常年坚持跑步锻炼 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从不间断 但这锻炼的仅仅是意志 而对于我们身体来说则不一定有利0冬天是闭藏之候 最好收敛自己 避免奔波劳碌 特别是不做大的体育活动 不要大汗淋漓0明净气 少思虑 不忧愁 不要扰动体内所藏的阳气0晚上早睡 早上迟起0如果进行体育锻炼 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之后 少量活动 感觉遍身微微汗出即可( 最忌晚上锻炼> 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云:
故四时养生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苛病不起 是谓得道0道者 圣人行之 愚者佩之0
这是对四时养生的高度总结与评价 是中国古代养生的重要理论与精华 的确值得我们现代的人们认真地学习0( 收稿日期: 2 0 0 6 - 0 4 - 0 2
编辑:冀振华)-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