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伏天什么时间开始(入伏),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间开始(入伏)
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间开始?三伏天无疑是夏季最炎热的一个阶段,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它们时间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一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间开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三伏天什么时间开始
明白了“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翻开日历就可以发现,今年的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夏至第三个庚日,是癸卯兔年己未月庚午日,也就是2023年的7月11日。
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是在农历的五月廿四,新历的7月11日。
从入伏的时间,我们就可以推断中伏还有末伏的一个具体时间。
初伏开始到结束是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中伏开始到结束是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末伏开始到结束是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也就是说,2023年的三伏天,将会从新历的7月11日开始,一直到8月19日结束,累计是40天。最近三伏天只有30天还要追溯到20__年,如此看来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防范酷暑的来临。
什么是三伏天?
按照相关的解释,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它的具体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入伏之后,基本上全国都会进入一个持续高温的一个阶段。那如何来确定这个三伏天的日子呢?传统历书中记载:“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就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这个是“庚”,就是在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的那一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亦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之意,三伏天的长短,有时候是30天,有时候是40天,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中伏的时间上。
三伏天的由来
(一)“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__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注意防暑降温。
(二)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古人规定: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出现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三伏天气候有何特点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因此一天比一天热,到了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主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对阳光照射有利,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的习俗
1、吃饺子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入伏的时候,刚好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在北方,入伏天一定要吃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此到了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进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2、吃只鸡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也是有些科学根据。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