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端午节赛龙舟寓意着什么,供大家参考。
有关端午节赛龙舟寓意着什么
端午节在这一天,赛龙舟、食粽子,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为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有关端午节赛龙舟寓意着什么,欢迎参阅。
端午节赛龙舟寓意着什么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纪念龙神说
传说很久以前,西岸没有河流,只有条又小又脏的水沟。有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一条小蛇。这一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鳞片。当渔人把手触向鳞片的时候,蛇眼里闪着乞求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水沟。
谁知,那九片鳞突然脱落,小蛇长身而舞,化为条小龙。原来,它是条上天神龙,因触犯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才变成了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除非得到人阳气,这锁才能打开。”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
小龙为感谢渔人,在水沟中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大河(西岸河),河水为西岸带来五谷丰登。为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传统习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好的包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蟹等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节日习俗,无论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会在这个节日包粽子、吃粽子。至于粽子,也因时空不同而不同。古代的粽子,从诗人的笔下可见一斑。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玉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而唐代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就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已成为民间过端午节的普及食品。如今,吃粽子首先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其次吃粽子也变成了团聚的象征;它还有一层寓意就是“求子”,粽子有谐音“中子”的意思,寓意人丁兴旺;端午节天气较热,容易出现苦夏消瘦的现象,吃粽子也是为了身体机能的调节。
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说法,一说纪念屈原,二说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三说与越王勾践有关,民间莫衷一是。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以及《隋书·地理志》都称端午节龙舟竞渡与纪念屈原相关,各地百姓比较采信为纪念屈原的说法。不论是何种说法,其文化核心都源于人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和强民爱国意识。
端午吃粽子和划龙船的来历
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纪念屈原,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意义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使江鱼不要吃了屈原的身体,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赛龙舟源于打捞屈原。还有吃粽子、做香包,源于投粽子入河好让鱼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尸体;投香包入河为保持屈原的尸体不发臭。这些是老夫小时侯听老人们传下来的,今我老了,有责任再传下去让后人们也知道。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划龙舟的考证
端午竞渡习俗的来源应该与古代吴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的吴越族为了表现自己是龙的子孙,很早就流行“断发文身”的习俗。每年五月五日这天,更是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用龙形独木舟进行竞渡就是这一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点可以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几何形陶器上看出来。古代的吴、越、楚等国均处于水乡地带,舟楫自然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也就是说,龙舟竞渡其实早在端午节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后来才附会到屈原身上。在古代,龙舟的种类有很多,竞渡龙舟只是其中之一。其他种类的还有游玩龙舟、祭礼龙舟等,北方地区秧歌戏里的“跑旱船”就是游玩龙舟的一种变形。竞渡龙舟是一种特制的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通常装饰有龙头龙尾,做得比较狭长窄小。但是近代以来,只要是用于竞渡的船只,无论有无龙饰,都被统称为龙舟了。
这种龙舟大体相同,其中船体、船桨、龙头、龙尾及各种装饰物是必不可少的。通常龙头用整块木头雕刻而成,在竞渡前才装到龙舟上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