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 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6篇
    • 发布时间:2022-09-13 12:30:03 | 来源:网友投稿
    • 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6篇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11-科技经济前沿科技经济导刊 2016.24期浅谈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石娜娜(广西民族大学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6篇,供大家参考。

      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6篇

      篇一: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11 -科技经济前沿 科技经济导刊

       2016.24 期浅谈弗里德曼的《资本主义与自由》石娜娜(广西民族大学 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1 引言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 , 战后经济繁荣期走向末路,严重的经济衰退、急剧的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 ,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见证了凯恩斯理论“药方”的失败。因为根据凯恩斯的方案 , 通货膨胀是解决失业的有效手段。现在通货膨胀和失业却同时发生并引起了 “经济滞胀”现象。不到十年,凯恩斯主义沦为异端,帝国主义敏捷地选择了弗里德曼,自由主义经济一跃成为正统。弗里德曼谴责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回归 30 年代的自由经济,将一切交给市场。我们来看一下,弗里德曼的“自由主义”具体是怎样的。2 主要自由主义观点2.1 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才是民主的?弗里德曼提出他的观点:“经济自由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弗里德曼是虚伪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政治自由才能发展经济自由,只有政治才能更好的维护市场的民主和公平。然而,只有经济自由才能使得政治自由的说法,意思是,不管真正的民主是怎样的,一切都要以经济为核心,那些不能体现市场竞争性的民主不应被考虑,所以,在失业的情况下,公民是否有选择是否失业的权利?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弗里德曼的自由和私有制只是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我们知道,垄断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我们可以说,弗里德曼是垄断资本主义的“诡辩斗士”。弗里德曼主张:交换即市场首先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企业是私有的,第二,交易是自愿的。笔者有两个问题,企业私有,市场自由,怎样避免垄断?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交易怎样实现“自愿”?2.2 货币的控制弗里德曼在货币领域的贡献最为突出,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弗里德曼所涉及的货币主张并没有涵盖他所有的货币理论。本书中弗里德曼主张“用规章来代替官方当局”。他举出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的例子,1930 年 9 月,美国经济情况急剧下滑,弗里德曼认为此时的美联储应该增加货币数量以刺激经济,相反地,美联储从 1929年 8 月到 1930 年 10 月将货币数量下降了几乎 3%,此举导致了更加严重的经济收缩,在弗里德曼看来,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而数学者认为,“大萧条”是经济过度自由放任 , 缺乏政府的必要干预所致。

       [3] 倘若像弗里德曼所说:“拙劣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1928 年联邦储备系统的首要人物本杰明·斯特朗逝世这个重大意外导致的。经过深思熟虑 , 我认为如果他能多活两三年 , 很可能就不会出现大萧条。” [4] 一切未免太过荒谬。弗里德曼为维护资本主义和他的“自由主义”所想出的这个理由,可谓煞费苦心。至于“用规章来代替官方当局”“由立法机关制定规章,命令货币当局来使得货币数量按照具体的比例增长。”笔者认为,货币数量的适度增加必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弗里德曼的这一货币观点非常睿智。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强大包容性与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需求的国度,弗里德曼的这一货币理论无疑很切合实际并且与我国发展实践不谋而合。2.3 国际金融和贸易安排弗里德曼反对固定汇率,主张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不受政府干预的完全浮动汇率自然具有减缓外部冲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优点,但是也可能带来汇率不稳、大量投机产生、泡沫经济等各种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满足浮动汇率制度,要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采取相适应的政策。在外贸领域,也主张排除国家干预,减免关税。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上不仅有发达国家,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理应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本国经济,而发达国家自然喜欢自由贸易,这样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来发展自己,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竞争优势势必会成为待宰的羔羊。纵观历史,发达国家在其不发达的时候也是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如今却向发展中国家声称“我们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向你提供完全的合作。”中国有句古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否采取自由贸易,如上所述,也应该视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2.4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对国家稳定的潜在威胁,学校教育无疑是一道良方,政府强迫儿童入学,对教育实行监管和提供补助,对于社会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语言等无疑是必要的。然而随着教育国有化的深入,教育领域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凸显,引起了家长与社会的不满:首先,办学形式单一,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于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和社会脱轨,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一种浪费;其次,工资级别趋于一致,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教学质量一定会下降;第三,教育机构臃肿,摘

        要: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思想是当前美国影响较大的思潮之一,《资本主义与自由》将“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逐个章节分析的方式,结合理论和实际说明弗里德曼“自由主义”的荒谬性和虚假外衣。关键词:

       自由主义;资本主义;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教育券中图分类号:

       B815.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6)24-0011-02

       - 12 -科技经济前沿 科技经济导刊

       2016.24 期从纳税人手里征得的税款并没有真正的用在提高教育质量上,而主要用在建筑、场地等相对无关的领域。针对美国当时的教育形势,弗里德曼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券”主张,即政府发给家长票证,学生凭票免费入学。既然政府对学校的补贴都来自于税务,那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完全可以自己直接支配这笔费用用于教育投资而不需要政府机构,这样即给了纳税人自由选择学校的自由又节省了政府开设相应机构的支出,不是更好?弗里德曼是极端的,但关于教育的主张在他所有的理论中还算是保守的,弗里德曼提出了“教育券”的思想,政府发放教育券,家长凭券自由选择学校,倘若所选学校的收费高于教育券的支付,家长自行补贴。另一方面,存在因贫穷或其他特殊原因上不起学的孩子政府可以给予额外补贴。这样,人们肯定会选择教学质量更好或更能满足自身期许的学校,竞争无疑能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允许竞争来发生作用,以便能按照工作成绩给予报酬和把有能力的人吸引进来。”即提高了师资,也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弗里德曼的“教育券”理论历来争议颇多,它并不像弗里德曼所陈述的那样“一劳永逸”,倘若真的实行教育券制度,社会还会面临很多负面问题:首先,容易造成受教育的不平等。且不说每一所学校所能容纳的学生是有限的,单就经济条件而言,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很容易提高自身价格,家境好的学生可以自行补贴进入,家境贫寒的学生恐怕只能被拒之门外,以此来看,国家强制义务教育有它不可忽视的公平性;其次,本来有一部分孩子是在教会和私立学校上学的,这部分孩子原来不被纳入教育补贴之中,教育券使政府必须给这部分孩子发放相同的“票证”,这反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孔斯和修格曼在《教育选择节制生育的理由》中写道:私人添补学费的自由“使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不能接受弗里德曼的计划。无力添补学费的家庭将不得不去上那些凭单之外不再另收学费的学校,而比较富裕的家庭则可以自由地在学费高昂的学校中进行选择。今天全靠私人资金和个人财富进行的选择,明天将会变成一种由政府资助的,令人反感的特权。

       [5]然而强制教育已经表现出了它的不合时宜,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必然的问题,仅对中国而言,弗里德曼的将市场引入教育,实现教育领域的竞争化的确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怎样改革,很多学者认为“教育券”是一道良方,笔者认为,因该结合中国实际,就算改革也要体现出中国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别国,在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发展。3 结束语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一直为西方国家所推崇,特别是他在货币领域的成就更奠定了他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笔者承认弗里德曼是大家,并且认为他的某些经济思想对市场经济还是具有一些参考借鉴意义的,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可窥见自由经济的弊端和不合理性。从理论上来看:首先,自由主义其实不是真正的自由。一味强调市场经济的竞争、自由,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战场,这里没有刀枪火炮,却也是充满了利益至上的战斗,且不说各种投机行为不可避免,单就贫富两极分化就足以造成更严重的不平等甚至社会动荡,笔者惶恐,真正的自由是这样的吗?其次,垄断的产生。前文阐述,自由经济下垄断是在所难免的,没有政府的“强制干预”,垄断下的人们怎样保证自由交易、自由就业?再次,市场经济不是总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失灵、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急需政府的“干预”。试想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若只是引进市场而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各种国家政策支持的出台和实施,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从实践上来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他第一任期间有意实施弗里德曼的理论 , 但后来却提高了关税并引入工资和价格控制等宏观调控手段。此举为他为了赢得了 1972 年的选举 , 尼克松宣布,他是个凯恩斯主义者并且开始大印货币。弗里德曼对此反应声称:尼克松 “太令人失望了”。说到自由主义的实践经验,没有人会落下智利。福利德曼在皮切诺执政期间,向智利宣扬了他的自由主义理想,一个月后,智利开始走上了近乎瓦解的道路。皮切诺政权把国家政权削减了 27%,烧掉比索,国家推出银行系统,撤销对金融体系的管制,大幅减低关税,取消对外投资的政策限制,退出与邻国结成的联盟,将智利变成了廉价商品基地以供应拉美国家,取消劳工法,医疗保健私有化。至此,国民生产总值暴跌了 13%,民族企业大批破产,失业率急剧攀升。至 1982 年,智利最终几近瓦解。贸易逆差、国内生产总值跌落 15%,企业破产数量增至以前的两倍,失业率达 30%。皮切诺实行比索贬值,又导致储蓄比索的智利人们倾家荡产,民不聊生,私有银行体系也倒闭了。最终,“危机迫使国家重新采用在阿连德执政期间都未实施的法律 , 接管了将近 70% 的银行系统并重新控制金融、工业、价格和工资。皮诺切特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帮助以摆脱困境, 并公开保证要偿还外国债权人和银行的债务。”最后,皮切诺终因“休克疗法”受到软禁,可是他和弗里德曼造就的世界还在,智利的极端一度成为美国的标准。笔者认为,指出弗里德曼的最大错误,就是他以一颗资本主义市场的心企图以经济自由来定义全人类的自由,不仅极端,更是荒谬。参考文献:[1][ 美 ] 瓦迪堂哈拉比 . 米尔顿堂弗里德曼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本质 [J]. 余蕊,译 . 国外理论动态,2007(03).[2][ 澳 ] 尼克 . 比姆斯,著,李春兰,摘译 . 弗里德曼:使社会倒退的“自由市场”设计师 [J]. 国外理论动态,2007(03).[3] 彭五堂 . 弗里德曼和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03).[4] 李承先 . 自由选择与教育公正 [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5).[5][ 美 ] 格里格·葛兰汀 . 弗里德曼与皮诺切特在智利的新自由主义实验 [J]. 李春兰,杨柳,译 . 经济 . 社会,2007(03).

      篇二: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弗里德曼历史终于向他低头

       最重要的是我始终有自己的专业而不是仅仅批评政策。我在学术界有牢固的地位。我不怕失业不怕受到迫害。

       我的一些学生全力以赴去做政策评论有些人的日子还凑合但有些尤其是那些到了华盛顿住着不走的则处境堪如。你得找份安定的工作。

       —— 米尔顿·弗里德曼

       核心提示诺贝尔奖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周四在美国三藩市的家中因心脏衰竭逝世终年 94 岁。

       百炼成钢 曾获诺贝尔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二战后至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然而世人真正意识到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承认他的历史地位是最近 10 年到 15 年的事。弗里德曼现年 85 岁依然健在已从美国芝加哥大学退休。但弗里德曼仍被经济学界尊为泰斗。

       弗里德曼从 50 年代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在当时一个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时代他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的独特经济见解。由于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随时随地与人展开辩论遭到当时世人的嘲弄受尽白眼。

       时代不同了数十年后历史终于向这位经济学伟人低头承认他与凯恩斯齐名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几乎是个人赤手空拳地让这个世界承认了“货币数量化理论”即通货膨胀起源于“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一旦政府接受了这一理论就可以通过放慢货币增长率来达到控制通胀的目的。

       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在 50 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等主张正被公众广泛讨论而在国外他的政府不应干预经济运行的理论已被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普遍接受。

       走过孤独 也许是作为对伟人失敬后的补偿也许是有勇气再次证明自己这个民族敢于承认和改正过错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两个幸运儿》一书这本自传由弗里德曼本人和与其相伴近 60 年的妻子露茜一起撰写。美国《商业周刊》评价说此书是一部充满顽强不息精神的出色著述。弗里德曼早期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冷遇非常人所能忍受。50 年代中有那么一段时间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被人视为荒诞不经 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弗里德曼的著作都不摆放在书架上。

       虽与凯恩斯齐名但弗里德曼的经济学理论却与凯恩斯的背道而驰这恐怕也是弗里德曼当时倍受经济学界排挤的原因之一 因为在当时的经济学界 凯恩斯的主张政府干预经

        2 济的理论正如日中天。而弗里德曼的理论却恰恰相反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的干预常常加剧了经济波动。

       比较而言凯恩斯推崇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嘲笑资本家的投资行为例如他把股票市场比喻为“赌场”而弗里德曼却认为个人所具备的无限创造力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一代宗师 像多数二战后的经济学家一样弗里德曼也将经济学等同于物理学类的自然科学——其基本理论可以通过事实加以证实。他的大多学术著作对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了相反观点。

        第一1957 年弗里德曼发表了《消费函数理论》对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进行驳斥。凯恩斯认为随着社会财富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呈递减趋势与此同时储蓄则越来越多。这一理论的基础是人们的欲望已得到满足。

       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么政府就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抵消个人消费的减少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通过分析历史消费模式弗里德曼指出这一理论站不住脚因为人们的欲望实际上永无止境原有的得到满足后新的随即产生。

       第二更重要的是弗里德曼对美国 1929 年到 1933 年的经济大萧条的解释。凯恩斯当时认为出现大萧条的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的私有化性质换言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因此仅凭私有经济本身的力量并不能走出景气循环的低谷相反还会越陷越深。凯恩斯由此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

       1963 年弗里德曼与施瓦茨两人合作发表《美国货币史》对凯恩斯的这一观点提出驳斥认为造成美国本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凯恩斯所提出的恰恰相反并非是美国私有化经济所造成的而是美国政府过于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过错。

       从 1929 年到 1933 年的 4 年多大萧条时期约有 1 万家美国银行破产倒闭造成美国国内货币供给量下降三分之一。弗里德曼和施瓦茨注意到美国国会于 1913 年就成立了联邦储备局以此防止出现银行倒闭事件。两人在文中指出如果美联储能在这次大萧条中发挥作用那么大萧条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最多也不过是一次小规模的经济衰退。

       第三1968 年弗里德曼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菲尔普同时提出“自然失业率”理论。在此之前凯恩斯理论一直认为轻度失业只会带来轻度通胀在一个稳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失业与通胀可以相互共存例如在有 4的失业率的情况下可以有 4的通胀率。这一理论实际上等于说政府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失业与通胀混合比例。

       弗里德曼却明确指出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政府试图把失业率压到“自然失业率”之下通胀就会上升得更高。这一理论很快得到验证。在 60 年代和 70 年中美国政府因为要达到全民就业的目标结果使国内通胀率从 1960 年的 1上升到 1979 年的 13。

       老骥伏枥 弗里德曼不仅是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也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62 年他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一书提出了在当时被人认为是左道邪说的新经济理论1966 年

        3 他与另外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时被邀请为《商业周刊》经济专栏撰写文章弗里德曼一直坚持为该周刊写作到 1984 年才歇笔。

       1980 年他还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片名就是《自由选择》内容涉及的当然是经济问题。

       在主持这一节目的同时 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一本经济学专著。夫妻二人在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抨击经济中的不合理现象时还特别对福利政策和中央计划经济模式提出尖锐批评。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还自觉不自觉地把经济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自己承认“我有温和的社会主义倾向。”但出于科学态度他不相信知识分子能够改变现状。“只有危机才能带来真正变革。”对时政的针砭也为他带来声誉。不过他真正在经济学界奠定自己的地位是在 70 年末 即美国经济出现如他所预言的高通胀之后。

       而 90 年代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放弃中央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只不过使他的理论更为深入人心个人名声进一步上升而已。

       《两个幸运儿》按年代讲述了弗里德曼的故事。他出生在一对贫穷的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在美国的新泽西州长大。全家人当时就居住在由母亲经营的一个服装店楼上父亲则在纽约的曼哈顿打工。弗里德曼至今还能回忆起当时父母常为钱吵架的情景。

       得益于美国社会的各种福利条件弗里德曼的成长过程平稳顺利。家庭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成为他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宝库 一位高中时代的老师对他寄与予厚望 他靠奖学金上完大学毕业时间恰巧在 1932 年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中最黑暗的日子。

       弗里德曼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在芝加哥大学所受的研究生教育。

       当时的芝加哥大学里有一批经济学家并不认同整个经济学界的看法 认为大萧条的发生与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危机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这对弗里德曼经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里德曼在美国政府中任公务员从事对税收政策和武器问题的研究 这种经历对他的经济理论形成也在很大的促进作用。

       弗里德曼为在美国政府里的任职感到自豪但也亲眼目睹了官场的尔虞吾诈。

       希望政府不干预经济是弗里德曼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所在。但是怀疑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并不是说他对政府充满仇恨。政府在消除贫困推行教育以及其它社会生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倡导限制和监督政府权力与强调私营企业对经济的影响力也是应该的。

       有人称弗里德曼为“保守”但弗里德曼却自认为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激进分子。

       由于十分热衷于倡导经济自由主义 弗里德曼宁愿采取政治剧变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学主张。

       比较而言 一个真正的保守主义者只是不情愿改变社会现状 而对于弗里德曼他的雄心却从未如此温顺过。

        4

      篇三: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研新论 N ew T heo ry of

       T eaching and R esearch 浅析弗里德曼教育券制度 袁瑞玉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 学校商务 系

       广西 · 桂林541004 ) 摘原则, 赋予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教育服务的权利。但是, 教育券能否改善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券的“公助私学” 以及教 育公平等问题在教育券实施过程中仍倍受争议。

       关键词弗里德 曼教 育券 自由主 义 中图分类号:

       G649. 22 文献标识码:

       A 要教育券制度是弗里德曼为了改革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制度的弊端而设计的, 主张在教育中引入市场与竞争 A n aly si s of

       F r iedm an ’S S chool V ou ch er

       S y st em Y U A N

       R uiy u (C ommerce Department,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Guangxi 54 1

       004) A bs tra c t T he schoo l VOUCher sy stem iS M ilt o n F r i edman. in order to reform the abuses of the sy stem of public sc hool edu- c~ ion in t h e U nited S tates advoc~ ed th e

       introduction of market competition princ iples in education, g iving students and par- ents the right to free choice of educmion serv ices. H owe ve~ t h e coupon Call be improve d to improv e st u dent achievement, school v ouche~ , ” public aid of

       private schools” and educa t iona l equity issu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vouch e ~ is stil l c0 n K ey WOrds verSia 1 .

       F r i edma n ; school v oucher; liberalism 在现代社会,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被定义为一种公共品,

       由政府提供。公立教育制度为提高公民的知识水平发挥了重 大的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发现, 由政府 直接提供的教育质量日渐下滑,教育系统出现的问题越来越 多, 原因究竟何在? 如何改变教育的现状, 通过教育改革提高 教育的质量和国民的素质? 针对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自由

       主义学派经济学家把原因归咎为政府垄断了教育。能否在学 校教育领域引入市场与竞争的原则? 对此,新自由主义学派 的回答是肯定的。

       新自由主义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的经济理论体系。与古典自由主义完全信奉市场与自由 放任, 反对政府对市场的任何干预不同, 新 自由主义承认国家 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节是市场经济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教 育凭证思想是新 自由主义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 。

       0 教育券(Educational Vou c her) 也可以译成学券或者教育凭 证, 它是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所谓“券” , 实际上就 是针对特定收费服务事先规定的一种具有特定货币购买力的 凭证。也就是说, 政府以券的形式将用于教育的经费直接发给 学生家长, 学生用得到的教育券支付所需学费, 学校再统一将 教育券兑换为相应的现金 这样, 学校间为了争取这部分教育 资源势必展开竞争, 从而形成一个竞争性的教育市场。

       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 资本主义与自由》 、 《 自由选择》

       中分别以《 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和《 学校的问题在哪里》 为题,

       分析了美国基础教育越来越走下坡路的原因, 认为:

       由于政府 垄断公共教育 , 导致的公立学校系统质量和效率低下 , 资源浪 费, 要求把市场竞争机制和家长自由选择机制引入学校系统,

       以提高美国公共教育的质量, 并且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券制度。

       这个制度 的核心 内容是 :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 有价证券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可以不受学区限制自由选择学 校, 而学校把所 收集 的“ 教育 券” 向政府兑换现金, 用以支付办 学费用。

       1995年, 弗里德曼在《 华盛顿邮报》 上发表论文《 公立 学校:

       使其私有化》 , 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教育凭证思想。

       可以说, 教育券制度的提出, 是为了减少政府对教育过多 的干预 , 打破政府对教育的集权和垄 断, 在 教育领域里 引入市 场机制, 达到鼓励竞争和多样化的目的。

       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和竞争,会对现有的教育产生怎样 的影响,对教育改革又有怎样的帮助? 教育券在教育中的运 用到底合不合理,对此弗里德曼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 解 。

       弗里德曼认为, 美国的公共 教育质量低下, 资源浪费的最 大原因是缺少竞争, 之所以没有竞争, 是因为政府对教育过度 地干预,政府在教育中的职责无原则地扩大。而政府对教育 进行干预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相当多“ 临近影响”的存在, 二是 对孩子们和其他对 自己行动不负责任的个人的家长主义的关 怀 。

       。

       所谓的“ 临近影响” 也就是经济学上所指的外部性。对教 育而言,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除了给自己和家庭带 来利益的同时, 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效益, 也对生活在社会中 的人带来好处, 因此教育是具有正外部性的。但是, 受教育者 和家长承担接受教育所需要的成本,却没有办法向受益者收 费,结果就会导致教育供给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正 是基于此, 政府对教育进行干预, 负担全部或极大部分的学校 经 费。然而, 政府支付费用的教育, 只能保证 公民接受最低水

       教研 新论 N ew

       T heory

       of T eaching and R esearch 平的学校教育。但由于政府对教育承担职责过多,导致公立 学校缺乏竞争, 教育质量下降, 教育 问题频频 出现。

       至于政府的“ 家长主义关怀”其实是在剥夺家长和学生的 教育选择权 。

       政府把 中小学按学 区划分 , 实行就近入学政策,

       儿童和家长都没有选择的权力, 只能进入政府指定的学校 。

       因 此, 无论公立学校质量如何 , 都会有 绝对 的生源和经费保证。

       这必然导致 公立学校效率低下 , 而学生和 家长对公立学校的 教育服务越来越不满。

       由此可见, 国家出于“ 临近影响” 和“ 家长主义关怀” 的理 由而对教育进行干预 的理 由是不充分的 , 而 由于政府对教育 的垄 断导致学校教育恶化却 是有 目共睹的。弗里德曼提 出,

       教育券制度可 以改革现有 的教育制度 , 解决教育存在 的问题。

       弗里德曼认为, 政府对教育只需要通过强制性的税收实 现对教育经费的筹集, 而 不必要亲 自去兴办和管理学校。政 府把本该直接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以教育券的方 式发给每一位学生, 学生凭券可以进行自主选择, 到任何一所 政府认可 的学校 , 包括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 就读 。学校为了 获取教育经 费, 必须要提高 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各方面条件来 吸引拥有教育券掌握着选择权的学生就读。

       政府通过发放教 育券的方式保持对教育的投入, 而学校也会为教育经费而增 强竞争, 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的教育体系会逐步建立。

       教育券制度的实施, 还可以赋予学生和家长教育选择的 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和家长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 对 教育拥有选择权。政府把对教育的投入换成教育券的形式发 给学生, 等于把教育的选择权交到 了学生和家长 的手中, 学生 和家长会根据 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学校 。

       现行 的教育过多 的强调智力教育 , 对受教育者其他方面的能力发掘较少。然 而现实社会中, 受教育者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有可能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智力差异所带来的机会不均等 教育券制度给学 校教育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更多的不同类型的, 能满足学生需 要的学校将会产生, 学校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明显, 同时也增 加了学校制度的灵活性。

       教育凭证计划是弗里德曼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提出的教育 改革方略, 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成为美国公立学校 改革的焦点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美国各州陆续出现了 些教育券计划。自 1989 年威斯康星州通过了全美第一个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凭证计划以来, 美国逐步形成了以“ - - ~H两 市” 为主导的公立教育券格局。

       2004 年, 美国联邦政府孜孜以

       求的联邦教育券计划获得通过, 这是美国教育券史上的一个 飞跃。但是,美国公立教育券的推行依旧困难重重。教育券 能否改善学业成绩、 教育券的“ 公助私学” 以及教育公平等问

       题仍是争论的焦点和进一步推行中的阻力。0 (1) 关于教育券能否提高学生成绩的争论。在密尔沃基 市 MPCP 教育券实施之初, 威斯康星州实施对 MPCP 计划的 官方评价, 在 1990-1995 年间, 实施得出结论:

       教育券计划确 实调动了家长的热情, 但是, 它并没有显著地提高学生的成 绩。

       0但是, 1996年哈佛大学的彼得斯、 格林等人用不同的方 法重新分析了前者收集的数据, 结果显示:

       择校生在数学方面 取得了显著地进步, 但是语文阅读进步不大。0 与 MPCP计划不同, 佛罗里达州的 A+教育券计划是 为那 一些就读于质量较差学校 的学生提供的。2001年 , 美国曼哈顿 政策研究学会研究员杰伊 . P. 格林通过对佛 罗里达州公立学 校 1999-2000 学年成绩 的研 究,发布了一份关于佛罗里达州 教育券计划的报告 。该报告指 出:

       A+ 教育券计划为那些 “ F” 等级学校制造 了压 力, 也确实促进 了这些学校的改进 。

       02001 年 , 学者哈盖重新分析 了佛罗里达州公立学校 的测试成绩 , 对 格林 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 :

       格林对 F 等级学校成 绩 的解释过于简单化, 而且夸大了教育券的作用 。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尽管教育券在美国已经实施多年, 但 是对于教育券计划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到底在多大程 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改进等 问题一直都没有定论。这一方面是 因为实验的数据样本、 分析方法 、 理论依据等不同造成的, 另一 方面也可 以反映出教育券 由理论转换为实践所出现的困难。

       (2) 关于教育券“ 公助私学” 的争议。弗里德曼将教育券 视为公立学校引入竞 争的一种手段 。

       家长通过持有教育券可 以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 教会学校, 或者他们自己选择的公立 学校 。

       然而 , 由于教育券涉及政教分离问题, 还被有些人 认为 转移 了公立学校 的资金, 因此 , 对 于教育券政策依然存在着极 大地争议 。但是 , 美国 民众对教育券 的态度却一直是模糊不 定的。

       美国的卡潘/ 盖洛普教育民意调查报告在 1969. 2007 年 间数次对教育券问题进行调查,以获取公众对教育券的理念 “ 允许家长和学生用公共经费就读私立学校”——的认同 度 。表 l 是近 几年 的调查结果 :

       表 1

       您赞成还是反对让学生和家长用公共经费选择私 立学校 ——赞同 反对 不知道 M2O07 2006 200 5 全国总数 2004 2003 2002 2O0 1

       l 997 l 993 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明显发现, 美国公众用公共经费选 择私立学校大多数是持反对态度的。

       学生和家长带着教育券 选择区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就等于把公共经费流入到私立 学校中去, 相当是减少了对公立学校的投入, 使得本来就显得 经费不足的公立教育资金更加紧缺。而且调查还发现, 尽管 多年来始终有一部分人坚定地支持教育券 , 但一直都没有超 过半数。这表 明教育券在实践中还是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

       (3)关于教育券能否促进教育公平 的争议。就像“ 改善成 绩”受到置疑一样, “教育券能使穷孩子像中产阶级和富裕家庭 的孩子一样拥有多种教育选择的承诺”依旧是一个众相怀疑的 老问题。

       弗里德曼认为, 从凭证计划中受益最大的是非常贫穷 的人, 因为他们可以用政府提供的教育券获得更大的教育选择 权和更多的教育培训的机会, 这对他们的受教育权是巨大的保 障。

       但是在教育券计划的具体实施中, 各个地 区的的规 定却各 不相 同, 家庭收入并不是唯~衡量能否获得教育券的标准 。

       学 校选择权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平等的问题。

       教育(下转第 l 2 页) ∞∞"¨印s :

       蛆勰 ¨M

       论教谈学 T eaching and L ear n ing 过实践 , 基于任务驱动的国民经济动员任职教育教学模式得 到了学 员普遍认 同, 产生了 良好效益 。主要分为五步完成 :

       第一步:

       教学任务 设计。

       任务设计属于课前的教学准备 ;

       “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 任务设计应与实践案例结合。

       设计的任务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 前者任务简单 , 后者综 合性强。“任 务” 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 界寻找 , 有利于激发 学生对任务的兴趣, 使之产生探索的欲望。如设计如下任务:

       某省某市某镇发生洪灾, 需要紧急调拨 1000 吨大米 , 5000 公 斤罐头保障分队和受灾民众需要。

       第二步:

       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精心刨设教学情境, 自然 真实地引出任务 , 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任务的 理解 ,明确学习 目标 。根据某省某市某镇抗洪抢险总任务要 求, 将培 训学员分为省经动办、 市经动办、 县经动办、 动员企业 等角色, 根据某省现实潜力状 况和地理条件 , 创设洪灾情况和 部队应急保障需求, 要求这些小组组织协调, 发挥主体优 势,

       分别完成动员预案编制到最后完成动员实施方案编制与实施 等八类子任务 。

       第三步 :

       接受任务 、 分析 问题 。学生授受任务后 , 教师帮 助分析任务, 对任务中涉及 的基本理论、 原则原理、 技术方法、

       步骤过程、 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分析、 讲解。并让学员熟悉信 息系统等辅助 工具 。

       第四步:

       自主学习、 完成 任务 。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后, 学 生在任务的驱动下 自主学习 , 完成任务 。这是任 务驱动教学 过程 的核心阶段。对于潜力核实 、 动员任务实施等封 闭型任 务, 鼓励学生 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动员预案编制 、 动员组织结 构设置等开放型任务,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 并引导学生协作 讨论,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 积极思考 。

       该阶段让学生不断...

      篇四: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o.11.2006G eneralN o.198比较教育研究Com parati VeEducati on ReVi ew2006年第1l 期( 总第198期)政府在教育治理中扮演的两个角色潘希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上海200062)[ 摘要] 市场与国家都是一种空间表象与结构模式,市场与国家在提供与生产学校教育上都有各自的缺陷。学校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在于解决基础教育资源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需求间的冲突,但是它无法调解公平与效率的冲突。政府需要在冲突中做出治理结构上的调整,以调和冲突;但是它既需要官僚制又需要教育市场化改革,它既需剽分演掌舵者,又需要扮演划桨者两种角色。[ 关键词] 教育市场化;价值冲突;政府角色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一(2006)11—0005—05在现代思想家那里,如何建构现代性社会存在两种进路:一种是斯密式的,一种是马基雅维利式的。亚当· 斯密坚持认为,现代性社会应是一个商业社会;因为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可以使每个人互惠互利,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但斯密并不认为商业社会就是完美无缺的,他为自由市场经济运作设定了一些条件,即一个法治的框架和与商业社会相适应的道德环境。他认为传统的美德社会无法适应商业社会,需要一个以自利、理性为框架的伦理道德环境,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基础。因此,斯密的自由市场观念并不具有经济学的含义,而主要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含义。他的市场学说是以有别于社会契约论的方式,为应对社会体制而作出的一种现代性尝试。【-也就是说,斯密主张用市场来建构社会模式,他完全排斥政治,而霍布斯等则是用政治来建构社会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是一种社会模式,而不是一种调节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在斯密看来,这样一种市场社会模式比政治社会模式更有利于解决人类的冲突,因为市场社会模式具有抽象的非人格化特征;也更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和个人自由。所以,斯密视域中的自由市场与伦理条件都是建构一种社会模式的两个紧密相联的部分。然而,斯密所说的自由竞争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他作为启蒙运动的伦理学家所倡导的道德环境,完全被其“ 看不见的手” 这一理论所遮掩,从而使得斯密的中心思想( 即个人在市场经济中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可以使大众受益最大化) 的有效性大为削弱。固从此之后洎由市场观念进入西方人的意识之中,并且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当然,也还是有一些谨慎的思想家,比如凯恩斯、麦金太尔、查尔斯· 泰勒、罗尔斯、吉登斯等并不象斯密那么乐观,并不完全信赖自由市场的绝对化权力。凯恩斯和罗尔斯都是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国家的干预以弥补市场的缺陷。罗尔斯相信,政治自由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必须优先于经济自由主义的市场功利( 效率) 原则,否则,市场经济的效率目标本身就不可能实现。市场可能体现了一种机会公平,但也可能形成结果的不平等;因此政府如果不调节这种不平等,就不可能保障资本主义个人自由权利的实现。麦金太尔和查尔斯· 泰勒同属于社群主义的阵营,在他们看来,市场造成了社会的分裂,使得社会形成一种原子化状态,因此必须诉求于亚里士多德式作者简介:潘希武(1969一),男,江西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后。一5一

       万方数据

       2006年第11期( 总第198期)比较教育研究Com parati VeEducati on ReVi ewN o.11.2006G eneralN o.198的城邦道德与共同体的善。吉登斯既想要改变传统福利制度的话语结构,变消极的福利国家为积极的福利国家,但也不相信新自由主义下的自由市场。在他看来,政府有自身的缺陷,市场也不例外,所以他希望在科层制与市场两极之间的灰色地带可以找到一种治理网络。[3】亚当· 斯密用自由市场来构建整个社会模式,显然是一种乌托邦。从历史上看,19世纪并不只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自由放任的市场模式的时代,它也是一个国家干预和保护主义盛行的时代。20世纪的新自由主义是自由主义与新权威主义的结合,它一方面在经济领域实行新自由主义,另一方面在政治、社会领域实行新权威主义;它一方面宣称经济自由政策,另一方面又强调国家干预与保护。这就是自由主义的悖论。市场的缺陷并不只是表现为导致社会的不公平以及它的脆弱性,它还会形成垄断,形成奥尔森所说的分利联盟,从而侵害整个社会的利益。市场永远需要国家的干预、保护与管制。布罗代尔在《资本主义的动力》中讲得很明白,市场的扩大、远程贸易的拓展~刻也离不开国家的权力。布罗代尔的这一结论并不表明民族国家创造了市场。在法国,民族国家创造了市场;在意大利和德国,正是由于民族国家的缺位,市场才得以确立。【4叫:旦是经济空间一旦创立,就必须要有政治空间予以保障和保护。市场与国家都是一种空间的表象和结构模式,嘲市场与国家权力并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处理市场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需要在市场与国家权力之间不断勘定界线。所谓界线问题,就是要解决哪些事务应由政府来承担及采取何种方式来承担,哪些事务应由市场来承担,哪些事务既不便于由政府也不便于由市场,而是由政府之外的公共机构来承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通常是采用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划分理论。但是公/私之间的界线往往并不是那么清晰和确定无疑的,有些物品比如学校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又非私人物品。按照排他性与可分I生来界定,公/私物品之分总的来说还是个技术问题,并不是物品的属性所在。l q公/私之分当然是建构起来的语言,因此还可以找到别的语言形式。政府在教育治理中的限度实际上是个权利与公共性问题:既不能对个人权利有所侵害,又要避免个人对公共性的侵害。这个限度,即使在自由主一6一义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在亚当-斯密那里,学校教育是指基本的读、写、书、算活动,而且费用应由政府与个人共同承担;在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那里,国家义务教育应受到诅咒,但如果确保每个儿童在多样性的私营化教育机构中接受最低限度的教育则是可以接受的;在新自由主义者哈耶克那里,政府应承担基本的义务教育职责,政府应当运用强制性权力筹集资金为人们提供市场因种种原因而不能提供或不能充分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但是要把强制性权力与服务这两项职能明确区分开来。嘶自由主义的另一位重要代表弗里德曼则进一步强调要把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生产者区分开来。学校教育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但可由市场生产。这种自由市场学说主导了英美等国的公共服务私营化改革,包括教育市场化或民营化改革。市场与政府作为教育生产的两种方式和场所,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之前早就存在。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英美等国出现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运动,这是值得认真分析的。除了福利国家的失败,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等原因之外,还有更现实的原因:其一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需要,其二是上个世纪80年代,财富的向上转移导致美国中产阶级的急剧萎缩,对自身中产阶级身份的牵挂与忧虑,使得他们放弃了对福利制度与一些分配性的社会政策的支持,放弃了对教育平等目标的追求转而寻求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圈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最根本动因乃在于社会竞争加剧背景下的基本义务教育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冲突。在基本教育还成为绝大多数人的最高要求时,如何利用公共资金满足一部分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必然存在很多紧张关系。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紧张关系,因此英美国家的教育市场化或民营化运动受到了很多批评。正如一些学者批评的那样,它可能会产生新的官僚制,会损害民主社会的公共价值;会把学校看成是工厂,把家长看成顾客,会沿袭泰勒式的科学管理模式,迷失公共伦理价值与人的本质,违背教育的终极目的;择校制可能会损害市场,特许学校从总体上看不一定比传统公立学校的质量有重大改进。不过,教育市场化或民营化改革确实改变了官僚制垄断经营学校教育的局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公共治理的形式与结构,总体上看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与家长共同治理的混

       万方数据

       N o.11.2006G eneral N o.198比较教育研究CoH l parati ve Educati on Revi ew2006年第1 l 期( 总第198期)合式结构,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治理的公共性;这也是它的根本目的所在。但从根本上看,它还没有突破官僚制,而且也不可能会突破教育官僚制。教育准市场制度过分夸大了自组织网络的优势,而忽视了传统官僚制潜在的优势资源。嘲不管是私人市场提供还是市民社会中的自愿组织或自组织网络来提供,正如政府提供一样,都有很多问题和不足。对基本教育资源需求与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之间的冲突,从另一方面看,实际上是个价值冲突问题。政府需要保持对基本教育资源的供给,保持教育公平,实现公民参与、培养公民精神与维护公共利益,简言之,就是实现公共性;但也需要保障个人选择自由,需要开发途径满足人们对多样化教育需求与对优质资源的需求。这就是价值冲突问题:一方面是个人权利与共同善的冲突,另一方面是效率与公平的冲突;这两对矛盾奠定了英美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基本走向( 关于价值冲突对英美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策略的影响已另文撰出)。从思想史上看,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有一种哲学,这样一种哲学绝不仅仅是包含一种价值取向;即使是古典管理时期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也绝不只是强调效率。当然,泰罗对如何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利益最大化缺乏策略,他完全是停留在想象上,就像亚当· 斯密的自利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学说一样。后来的行为主义科学研究人的行为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虽然把人看作一个社会人,但其落脚点还是提高效率;尽管如此,它毕竟提高了人的价值,是一种进步。再后来的新公共行政,包括新公共管理,仍然还不忘强调效率;不同的是如何摆置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新公共行政纠正了传统行政效率优先的缺陷,而新公共管理又纠正了新公共行政过分强调公平的理论色彩。英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市场化或私营化改革,明显受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极大影响,含有鲜明的管理主义色彩。效率是教育公共治理改革的主导方向与追求,从古典管理思想到新公共管理以来的教育治理莫不如此;不同的是,是否有一种公平的价值来纠正这种效率导向的鲜明色彩以及政府在调节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力度与策略。从撒切尔政府到布莱尔政府的教育政策演变中,可以看出,布莱尔政府虽然鲜明地继续推进教育市场化或私营化改革,有人说它不过是向新自由主义后撤了一点,朝官僚制走进了一点;I悯但这样一种偏离显然调和了效率与公平的冲突。以至于有人指责新工党缺乏一种政治哲学,第三条道路理论不过是新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间一种妥协的产物。这种批评其实是不妥当的。新工党并非没有政治哲学,而是由于它想包容两种对立的政治哲学。从教育政策上看,布莱尔政府教育改革的技术路线明显不同于撒切尔政府: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强调公/私之间的伙伴关系,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问题。美国择校制的倡导者就认为个人有选择教育的自由权利,公共教育中的官僚制无法满足个人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市场化倡导自由择校,但它的结果却没有保证收入不平等家庭同等地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择校制的反对者则认为,择校制导致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的丧失。因为在他们看来,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知识信条和观念的接受成为社会整合的首要资源,因此公立学校过去是、将来也应是成为传输民主价值观念的重要机制。⋯】凭单制提升了某些价值,但也导致另一些价值的丢失,总的说来还是存在公共性的丧失问题。特许学校似乎是对凭单制的一个矫正,但特许学校根本不可能同时糅合两类矛盾的价值。因此说特许学校展示的混合结构实际上并不是兼容两种价值的结构,它还是两类结构。帕奎特( J erry Pa—quette) 虽反对凭单制,但还是指出了择校制的前景,也就是它的作用背景,即在公共领域内,政府管制能够提供平等价值的保护。[12】库恩斯(J 0hn.E.coons) 主张实行有目标的凭单制与普遍的凭单制;前者主要针对穷人和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后者提供给愿意申请凭单的所有学生。【13】目的是要在确保普通家庭的利益基础上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选择。与此相类似,库克森(Peter cooksonl 提出的一种公正的凭单制计划,【14也明显是一个调和的产物。看来,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结构可以协调各种冲突的价值;但可以确定的是,政府需要探索新的结构以适应价值需求,需要采取各种管制措施确保公共性的实现。——1——

       万方数据

       2006年第l l 期( 总第198期)比较教育研究Com parati veEducati on Revi ewN o.11.2006G eneralN o.198解决这种价值冲突的办法是没有的,可能的是把这种冲突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就需要政府在冲突中进行调和,以一种价值纠正另一种价值。凯奇纳( Charl es Tayl or Kerchner)和博伊德何i l l i amIm w eBovd) 指出,教育公共政策的实际是满足多样价值,是对市场和官僚制生产相结合的混合物的采纳。f15】从结构上看,既不能丢弃教育官僚制,甚至更需要官僚制;但也不能不进行教育市场化改革。政府除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外,还需要增强变革能力;作出结构上的调整以适应冲突,满足多种价值。从教育公共治理的公共陛内涵看,政府应提供一种制度l 生的结构框架,那就是政府、市场与市民社会共同治理。具体言之,或者是政府、市场与市民社会分别治理,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但这不一定改变公立学校的局面;或者是三种力量在一种结构内共同治理,这可以兼顾各种价值,可以改变公立学校的局面,但需要政府正确的管制。教育公共治理既需要提供与...

      篇五: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在教育中的作用——过度消费的中国教育问题 摘 要:

       在教育消费广为的现代社会,

       传统上教育公共投资的理念受到了消费新主张的挑战。

       各类高端教育消费出现以及过度教育的形成,

       都要求政府从单方面促进教育发展的角色向全面调节教育与社会和谐的稳定转型,

       以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公正角色与市场失灵的补充地位,

       这正是中国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的重新反思与历史定位。

       关键词:

       人力资本;

       筛选理论;

       教育消费;

       教育公正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4038 ( 2012)

       04- 0025- 05

        半个世纪前,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 miltonfriedman)

       曾发表一篇影响广泛的文章 《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显然,

       他的立足点是美国教育。

       时至今日 , 中国政府与教育的关系怎样呢? 这依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大成就的背景下,

       中国政府的教育思维,

       是否也感到面临新的问题,

       这都值得人们从问题的根源深处进行系统的批判反思。

       批判性反思,

       这也正是康德所致力于弘扬的人类理性的伟大之所在。

       一、

       教育投资属性的分析

        关于教育的价值,

       除了偶尔会出现一些读书无用论之外,

       人们基本上还是

       认可的。

       但是, 教育为什么有价值,

       其价值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若要真的刨根问底,

       这种解释的路径还真的大相径庭,

       口径难以统一。

       例如,

       中国古代喜欢用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这样的话语来激励人们读书。

       当今国际上则更流行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的解释,

       似乎有了一些科学的根据。

       那么 , 人力资本的解释力如何 ?

       是否具有普世性呢? 事实上,

       教育价值问题,

       始终被认为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谜团之一。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一, 其直接来自于人类现实生活的需要。

       但是,

       对于教育的投资价值预期,

       无疑是 20 年代 60 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结果。

       该理论有力地解释了美国经济增长中的 “索洛余值” ,

       以及战后日 本和西德经济重新崛起的事实。

       这种理论也历史地迎合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求民族崛起和 “求富” 心理,因而备受青睐, 迅速风靡全球 ( 当时的中国恰恰例外), 人们对于人力资本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解释深信不疑。

       然而,

       历史很快又对人类的自信开了玩笑。

       人力资本观很快就遭遇到现实的尴尬,

       即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人们为教育的盲目 早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种事例不仅在美国,

       而且在当时的印度,

       以及今天的比利亚等中东北非国家都可找到鲜活的例证。

       事实上 ,

       人力资本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其在理论上至今仍面临着基本问题的重大挑战:

       如 ,

       教育是怎么提高了人的生产能力,

       教育怎么能够促进个人对社会的参与, 教育能否平衡社会中其他机制的不平衡。

       [1]

        面对大学生失业的基本现实,

       美国人对于教育的认识很快就进行了转变,

       提 出 了 教 育 经 济

       解

       释

       的

       新

       范

       式

       ,

       即

       筛

       选

       假

       设

       (

       screeninghypothesis)

       。

       1973 年 ,

       迈 克 尔?斯 宾 塞 (

       a.michael spence)

       发现 ,

       教育经历之所以会被社会重视,

       是因为它可以成为雇主对个人能力识别的一种信号工具。

       教育之所以具有这种信号功能,

       这可以通过教育生成的成本机制来考察分析。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假定,

       即教育成本与生产率呈负相关,

       即低能力者的教育成本高, 高能力者的教育成本低。

       这一分析模式与我国传统教育所提倡的“笨鸟先飞” 显然是不同的。

       在同样的成本收益比较模式下,

       人们对于教育等级层次的追求, 就是其个人能力的一种折射、 一种反映。

       所以说,

       完成的教育等级是能力标志的完全替身,

       教育信号就使得雇员能力得以区分,

       这同时也是人才市场分离均衡的过程。

       从人力资本到筛选假设,

       这不仅仅是教育经济学解释范式的转换,

       而且也意味着教育投资立足点的转换。

       人力资本理论是一种投资理论,

       强调的是投资行为,

       其意味着投资者收益。

       筛选假设则是一种消费理论,

       其不再是一种投资收益问题,

       而转化为消费需求的满足问题。

       人们对于消费的需要是多方面,

       未必就是经济上获利动机。

       若从 “位置商品” ( positional goods)

       的角度来解释教育消费行为,

       人们追逐学历教育的消费行为,

       更是昭然若揭。

       所谓 “位置商品” ,

       是指其价值依赖于与他人比较的相对效果的商品, 诸如首饰项链、 山珍海味、 汽车旅行等等社会上的各种高端消费。

       位置商品理论认为,

       有利的位置数目 是固定不变的, 人们与其说是消费某种商品, 不如说是为了获得某种特殊位置的体验。

       这也与我国流传的 “买珠还椟” 的故事相接近。

       位置商品消费的重要特点就在于,

       这是一种过度消费,

       明显超出了个人实际需要的消费。

       这种消费倾向将导致消费的

       外部效应, 造成非帕累托效果。

       对于社会整日 而言,

       其将产生三方面的不良后果:

       第一,

       尽管个体对位置商品的消费具有正效用, 但从整个社会来看, 对位置商品的消费不会增加福利, 因为社会的有利位置数目 没有变化。

       换言之, 由于某一个体在位置商品等级上的向前移动,

       是以他人的向后移动为代价的,

       因此,

       个体对位置商品的消费仅仅具有再分配效应; 第二,

       个体对位置商品的消费将耗费过多的资源,

       从而造成对正常商品 ( 非位置商品)

       的消费不足;

       第三,

       如果各个体的行为是从众性的,

       个体对位置商品等级的追求将不会产生均衡结果,

       最终导致社会资源在位置商品上的大量浪费。

       教育的高端消费已形成庞大市场,

       也形成了教育的 “凡勃伦商品” 现象。

       普通的教育消费更可谓是深入人心。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今日 教育的使命,

       早已不同于历史上推行义务教育之时的“先进观念” ,

       而是现实生活的最为基本的需要,

       接受教育无疑就是一种自利行为, 是一种个人消费活动,

       传统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已演化为普通的私人物品。

       二、

       中国教育的过度消费

        美国学者弗里曼 ( r. freeman)

       曾提出了教育的 “挤兑效应” ( bumping down effect),

       即高等教育劳动力供给增加因不能被劳动力市场吸纳, 使很多毕业生被迫接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工作,

       从而与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展开工作竞争,

       导致这些劳动者被迫接受更低层次的工作, 甚至失业。

       [2]后来人们将此现象称为教育过度,也就是指一个社会或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超过了该社会或个人的需要。

       [3]然而,

       对于教育过度的具体标准, 人们还有很大的争议。

       但若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待, 教育消费是否过度的问题则比较易于判断。

       就我们中国的教育

       消费而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教育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就此而言,

       中国目 前的确存在着教育过度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仅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过度问题。

       若换一种方式观察中国教育,

       我们发现中国的教育高端消费倾向已经较为流行,

       这恰恰成为中国教育消费过度的直接表现。

       这种教育高端消费现象,可以说贯穿了教育的全过程, 从幼儿园的 “入园难” 、

       义务教育的 “择校” 问题,

       直至高校人才市场上所谓的 “985” 、“211”等品牌大学录用标准,

       无不体现着教育的高端消费倾向。

       实际上,

       中国教育所暴露出的 “择校” 问题,

       与 “入园难” ,

       这在教育上的问题是相同的,

       即教育高端消费的狂热。

       特别是在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等教育流俗观念的影响下,

       人们对于教育的选择,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 乡下的孩子进城,

       小城市的人进入大城市,

       大城市的人出国,

       这就是中国教育高端消费的真实写照。

       这种一味求高的消费倾向, 也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教育现象,一方面天价幼儿园、 贵族学校被追捧,

       另一方面又为教育不公委屈叫穷。

       教育过度消费的狂热,

       并非是家长们的非理性。

       事实上,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这只是无奈的选择,

       所谓 “再穷不能穷孩子” 。

       根据社会再生产理论,

       教育提高个体知识技能的力量相对有限,

       远不如人力资本理论所称的那样强,

       也不能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变革,

       它只不过是社会再生产的工具。

       [4]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

       的教育再生产思想,

       也是对中国教育问题的阐释。

       人人平等这是人们的基本理想,

       追求卓越是每个人的真实思想。

       社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

       必然呈现出一定的等级秩序 。

       布尔迪厄发现,

       传统封建社

       会中贵族们的特权在教会的帮助下被神圣化,

       教会为这些新贵族阶层的统治提供证明从而使其统治更为坚固。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学校接管了这种使社会分层神圣化的工作, 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二者共同铺就通往权力的道路,

       主宰着个人的人生机遇和轨迹。

       这也就表明, 学校教育及文凭的颁发, 实质上为社会地位或权力的分配, 提供一种制度规则。

       渴望获得较好社会位置或较高权力的人们,

       自然加入到了这场权力攀升的教育场,

       加入到这场人生竞争的跑道上来。

       认识到这种教育的消费本质与竞争主义,就不难理解中国教育过度消费的现实。

       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人们从物质温饱向小康社会迈进中的必然现象, 在温饱问题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

       追求文化与地位就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

       这也正反映了人们从重视物质消费到精神文化乃至社会政治地位追求的一种消费上的升级换代。

       可是,

       有关教育部门并没有认清中国人在教育消费上的变化趋势, 面对超出政府规划的教育过度消费现象,

       总是以 “问题” 的心态试图加以制止弹压。

       然而,

       无论怎样大的工作力度,

       总是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这些问题总是 “按下葫芦浮起瓢” ,

       可谓此起彼伏,

       层出不穷。

       究其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政府在教育中的位置出现了错误,

       致使政府的教育决策顾此失彼。

       事实上, 所谓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

       其实质就是教育高端消费的紧张,

       就此而言,

       这本身就是教育市场资源自动调配的过程, 不可能也不应该由政府过多地包办。

       走出人力资本的形而上学,

       教育产品的私人属性显而易见。

       基于经济学原理,

       私人物品的提供者应该市场,

       而非政府。

       相反,

       政府的过度参与,

       必然导致对市场秩序的,

       反而是成为一种破坏市场的力量。

       如果说政府一方面打

       破教育供给的平衡,

       另一方面自己再来为自己的盲目 买单, 此举更为荒谬可悲了。

       当然, 即便我们认定时下的教育已从传统的公共物品演化为私人物品, 这也并不是要完全排除政府的教育责任。

       这里问题探讨的意义 ,

       首要是扭转政府在教育中是万能的乐观主义,

       其次需要警惕的就是不可走向另一极端,

       对于教育完全放任自流,

       需要认识政府在教育中的必要的价值作用, 即基础性教育保障职能。

       [5]

        三、 政府在教育中的基本立场

        对于经济领域的过度消费现象, 这也往往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

       政府往往需要进行一些反向调节,

       如税收等财政与货币手段加以影响。

       然而,

       面对教育领域的过度消费,

       政府几乎不去调节,

       其结果往往就是推波助澜 。

       弗里德曼在分析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时候, 也无不忧虑地提出了政府扩张的问题。

        正规学校教育在今天系由政府机关或非利润的机构提供经费,并且几乎完全由它们所管理。

       这种形势系通过逐渐的发展而形成,

       从而, 目 前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再把注意力明确地指向学校教育受到特殊对待的理由,

       甚至在自由主义思潮居主导地位,

       主张限制政府权力的国家里也是如此。

       结果是政府的职责被无原则地扩大。

       弗里德曼发现,

       美国政府在教育中的扩大行为,

       被人们认为是 “理所当然的事情” ,

       人们默认了其行为的合理性。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的确需要教育的现代化。

       但是,

       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更需要理性的反思,

       避免走上发达国家教育上所走过的弯路。

       可是, 政府对于教育的策略,基本就是单向度的发展、

       再发展, 直至达到财政能力许可的边界,

       极少反思其应有的价值边界。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问题,

       正是教育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而非习惯上所认为的教育投资价值分析。

       位置商品理论的提出,

       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消费地位,

       这也比较符合中国学生热衷于追求学历文凭的事实。

       显然,

       若从消费的角度来认识教育,

       教育所带来的只是一种比较优势。

       这也就是说,

       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下的必然消费, 也是个人成长中的一种沉没成本。

       对于这种沉没成本,

       基本的教育消费需要政府加以关注乃至救济,

       而对于竞争性消费,

       这显然是个人的自由消费, 应当交由市场调节 。

       这也就是说,

       基本的教育投入是一个人能否融入现代社会所必须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

       高端的教育消费则是一个人如何融入社会的教育消费追求。

       对于前者, 显然是需要政府作出基本的教育权利保障, 但对于后者, 则是个人的消费自由,

       这是政府应竭力避免干涉的消费空间。

       然而, 现实中的政府, 对教育上的态度基本上是一味地扩大。

       这除了理论上认识轻信人力资本观之外,

       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政府自身的 “经济人” 身份。

       经济学家布坎南 ( jamesbuchanan)

       一反政府 “道德人” 假设,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决策行为,

       他鲜明地指出, 由于官员也是利益最大化者,

       他们总是希望不停地扩大机构, 扩大权力, 与之相应地是提高组织级别与个人待遇,甚至追求的 “寻租” ...

      篇六: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探讨

       政府纵向权力分配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中并存着两种趋势——集权与分权。

       一方面要求教育管理的决策权力向基层的学区、 学校、 校长、 教师、 学生和家长放权, 另一方面在课程和考试等方面似乎又存在着集权的趋势。

       那么, 怎样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政府强弱角色的定位呢?

       在此问题上, 政治哲学的理论大致简约划分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一直以来, 政府往往在两种角色中摇摆:

       一是政府“守夜人”角色, 主张限制政府权力,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会自动将教育资源调整到最佳状态,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二是将政府比作巨大的怪兽“利维坦”, 强调国家的绝对权威作用。

       随之出现了 “小政府”与“大政府”之争、 有限政府与全能政府之争、 经济人政府和公仆政府之争, 持续至今。

       有学者认为,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权力的发挥。

       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有政治权力的介入和推动。

       越是教育落后的国家, 越需要加强国家权力对教育事务的参与, 以调集充足的人力、 财力、 物力资源发展教育。

       教育改革对于政治(行政)

       体制改革的依附性几乎得到了我国教育学界学者们的一致认可。

       但是, 国家权力实际上具体表现为政府机构内部的职能和分工以及政府与外部(社会、 市场、 企业、 学校等)

       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密切与疏远之别, 我们可以称为强关系或弱关系。

       在不同联系程度上, 对应的政府可以成为强政府或弱政府。

       对于教育而言,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 在学校办学实践中, 政府的权力应大还是小? 政府的角色应是强政府还是弱政府? 对此, 学界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明显分歧。

       鉴于此, 本文在对政府的强弱属性给出界定的基础上, 得出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强政府的结论, 并就此给出具体实现途径的建议。

       一、 教育中的强政府:

       概念、 实质与职能

        在政府规模和政府能力问题上, 人们以往习惯于争论的是政府的“大”与“小”。

       对政府的“大”与“小”的争论体现了人们对于政府职能的不同理念。

       相比于政府的“大”与“小”, 我们更应关注政府的强与弱, 而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政府的“大”与“小”。

       因为如果仅仅从政府的规模和数量考察, 容易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

       比如经常被引用的考察政府大小的一项指标是公务员数量, 即看一个国家多少百姓养一个公务员。

       毛寿龙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公务员数量方面中国古代是小政府的典范, 而有学者在对美国加州和我国北京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规模进行考察比较时发现, 加州的教育委员会有 400多人, 而北京市教委仅 100 多人, 尽管后者管理的学校以及辖区内的学生人数数倍于前者。那么, 对于当下我国政府的改革, 究竟应效法欧美还是回到汉唐? 可见, 单纯地比较政府的大与小, 只会得出一些莫衷一是的结论。

       既然不能单从数量上考察政府的大与小, 那么, 就应当从政府的质量、 结构、 效益以及从政府的执政能力上进行规范指标的比较。

       这种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政府的强与弱, 而非简单的大与小。

       (一)

       何谓政府的“强”与“弱”?

       改变政校关系, 人们通常有一种预设, 即政府自身 是需要变革的。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观点, 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上, 结构是基础, 特定的结构必然具有特定的功能, 而特定的功能也必然需要特定的结构。

       因此, 人们习惯于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思考政府是强还是弱。笔者以为, 首先应当从政府的强弱属性——结构(政府规模的变化)

       和功能(政府职能的转变)

       两个维度进行判断, 从而廓清“强政府”的概念。

       这里我们不妨参照一下德国思想家卡尔·施密特(Carl Schmitt)

       的观点。

       施密特在讨论国

       家权力时曾引入“全能国家”(total state)

       的概念, 他区分了 “质的全能国家”(qualitative total state)

       与“量的全能国家” (quantitative total state)。

       前者指在行使职能方面有绝对权力的国家,后者指在权力界域方面毫无限制的国家, 即不存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界限的国家。

       施密特希望建立的强国家是“质的全能国家”而不是“量的全能国家”。

       根据施氏的观点, 强政府当属“质的全能国家”这一范畴了。

       进一步, 我们可以追问, 这种质的全能国家中意指的国家绝对权力如何界定呢? 因为,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自 由主义还是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 都将有限政府、 将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归旨。

       既然限制了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力, 又何谈“绝对”权力? 更不用说阿克顿勋爵担心的绝对权力的腐化了。

       (二)

       强政府的实质是什么?

       在后发展中国家, 迫于赶超的压力, 政府往往需要拥有对社会资源的强有力的整合能力,社会、 政治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赶超需要政府表现出比西方先发展国家更加强有力的能力。这在日本、 韩国等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

       教育的发展也是这样,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穷教育的状态之中, 在有效调动社会资源、 提高教育发展的效率、 平衡教育中的差距、 协调教育中的各种矛盾、 使得教育发展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等方面, 需要政府有所作为。

       那么, 过分强调政府作用是否最终必然导致全能政府? 强政府是否以全能政府为圭臬?我们说, 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强权当然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全能政府并不是必然意义上的强政府, 而且, 事实上往往恰恰相反, 全能政府大多是湮弱的国家。

       在 1980 年代前的中国, 学校的发展在人、 财、 物等各个方面都依赖政府的调配, 学校没有也不需要拥有任何权力, 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学校, 其自身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都成了政府的事情。

       教育如同国防一样似乎成了纯公共物品, 私人 (包括社会和学校的成员)

       对学校发展不负有任何责任,对办学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在办学过程中, 国家、 社会、 学校成为一体化的人格。

       国家与社会之间缺乏明确的边界, 其结果往往导致“国家社会化”, 即产生一个寄生于国家内部的私性社会, 公器私用, 公共权力被用于追逐私利, 却不能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 最终必然沦为一个外强中干的虚弱国家。

       在我国,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对私有制的改造, 直至 1980年代初期, 我国政府在教育领域一直保持着强势地位, 学校的人、 财、 物都处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 以至于对于学校和社会而言, 政府是全能政府。

       一方面, 宽泛的国家权力需要庞大的官僚机器, 维持庞大的官僚机器需要巨大的公共财政收入, 而财政不足几乎是所有全能国家难以克服的顽疾。

       另一方面, 为了缓解政府在教育上的财政压力, 扩大办学渠道, 增加社会对教育的总供给, 政府在 1990 年代后开始了多元办学体制的改革。

       在教育领域, 国家的权限太大, 国家控制的资源太多, 必然会扭曲和窒息教育的活力, 使社会组织和个人教育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支持或抑制。

       更何况, 这也为国家管理人员提供了广泛的寻租机会。

       可见,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相对于学校等社会教育机构而言虽是大政府、 全能政府, 但尚谈不上是强政府。

       强政府和全能政府不是同义词。

       这里, 关键是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 这个度, 就是要看政府在管理教育过程中, 只管理自己应该管理、 能管理好的事情, 其他不应该管、 管理不好的事情应交由市场和社会处理。政府不能越位(管了不该管的事情)

       和缺位(应该管的事情不去管)。

       问题的本质在于政府在哪些方面可以拥有权力, 政府权力掌握到什么程度, 给基层和学校的自主发展能留出多大的空间需要认真研究, 这实际上又回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上来。

       强政府, 首先表现在职能是否能够理顺上。

       虽然我们不能说政府职能越大越好, 政府就越强, 但适度的职能是强政府的必要保障, 也是教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

       在教育问题上,强政府的实质是政府拥有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适度的职能。

       在确定政府的职能方面, 世界银行在评述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

       “政府能力”时, 所得出的一般结论颇具参考价值。

       世界银行将政府职能分为小型、 中型和大型三个层次, 认为只有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实际阶段及政府能力的大小, 依次拓展政府职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西方国家, 因其社会、 政治、 经济的发展是循序渐进地发展的, 所以其政府职能变迁的轨迹是沿着小型职能——中型职能——大型职能的方向进行的。

       而在我国, 虽然古代是小型政府, 但建国后我国模仿前苏联的治国模式, 政府从小型政府一跃成为大型政府, 缺少了中型职能的培养, 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职能恰恰应落在中型职能范围内。

       所以, 目前我国政府在转变职能的问题上应加强中型职能。

       在教育的治理上, 应注重四项职能的培育:

       一是解决教育的外部性; 二是规范办学行为, 尤其是优质学校对基础教育垄断的行为(政策之一是取消重点校); 三是在加强对家长服务的过程中, 克服信息不完整问题; 四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村地区学龄儿童、 城市贫困人口、 残障儿童等)

       的教育提供保障。

       具体说来, 教育中的强政府应在以下几类职能中表现出强势:(1)

       教育体系的构建,(2)教育条件的保障,(3)

       教育服务的提供, (4)

       教育公平的维护, (5)

       教育标准的制定, (6)教育质量的监管。

       ① 而且, 就教育内部而言, 政府对于公共教育的外在事项(如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和设备、 教育制度等), 必须介入国家权力的干预; 但是对于教育的内在事项(如教科书、 教学教法、 教育评估、 学校管理等)

       则必须尊重教育的专业自主权, 排除国家权力的干涉。

       “强”的度在于能够给基层学校留下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 以政府对学校的责任为界。基于伯林的两种自由的理论, 政府对于学校的责任也可大致划分为积极责任和消极责任, 需要秉持“积极责任不张不驰, 消极责任勿枉勿纵”的原则。

       新自由主义视域下的强政府并不是一味强调政府权力的集权观, 而是在充分审视政府教育责任前提下的责任保障型权力观。

       鉴于政府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责任区分(源于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差别), 强政府更适合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管理, 而在高等教育等阶段, 政府“强”的度会显著降低。

       这也是权力和责任对等的原则使然。

       二、 新自由主义视域下的强政府:

       权力、 秩序与保守

        怎样的政府才算得上是强政府呢? 追根溯源, 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应回归到基本政治思想和理念上。

       这里需要阐明的是自由主义的思想。

       我国学者, 尤其是教育界的学者, 在谈论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政校关系时, 往往对自由主义存在误解。

       其实, 围绕着教育改革, 尤其是围绕教育的民营化与市场化的讨论, 人们观点间的分歧完全可以还原为自 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但人们对争论的焦点——自由主义——本身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被冷战时期的话语所制约, 这种话语限制了 我们思考问题的视野。

       以至于人们倾向于强调自由主义反对国家专断权力的一面, 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对立。

       自由主义的理论家开始强调自发秩序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声称理性的个人通过博弈或重复博弈就可以构建理性的制度, 相信各种利益群体、 社会力量追求自身 利益最终可以通过竞争达成妥协。

       这种力量似乎成为二战以来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的主流。

       在这样的语境下, 加强政府权力就是与自由主义背道而驰, 就是保守的与不合时宜的。

       这是对自由主义的极大误解。

       其实, 在霍布斯、 洛克、 布兰克斯通、 亚当·斯密等早期个人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著作中, 现代国家一直是他们构筑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

       自由主义的国家观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

       个人行动在理论上无需证明其合理性, 而国家的干预行动却必须证明其合理性。

       另一个不大为常人所知道的特征是, “自由主义高度强调国家的重要性。

       自 由主义在主张限制国家权力的同时, 强调经济和市民社会需要一个有效的现代国家, 强调国家在提供公共物品与保障一定程度社会正义中的积极作用”。

       自 由主义国家可能是强有力的国家, 而依赖专断进行统治的国家却可能是软弱无能的国家。

       近代自由主义者对国家和政府权力的重视往往被我们忽视, 那么, 现代和当代的自 由主

       义者对政府权力是怎样看的呢? 我们一直习惯于将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视作新自由主义者, 他们主张进行市场化改造, 反对政府对公共事业的垄断。

       并且, 我们还习惯于将里根和撒切尔政府执政后的英美国家政策视为当代新自由主义的典型。

       其实, 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

       在经济上, 相对于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控制论, 我们当然可以称上述人物及其主义和政策为新自 由主义, 但在政治上, 在斯密所说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上, 我们可以说, 这里的自由主义者们却都对国家的强执政能力持赞成态度。

       回到中国, 我们说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后发型国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到三十年, 教育体制改革也才二十多年, 尽管其间我国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比之发达国家仍很落后, 我们仍然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由于现代化起步落后于外部的发达国家, 因此遵循一种“追赶型”的现代化模式, 政府主导特点非常鲜明, 这在学术界基本上是一个共识。

       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仍不容置疑, 问题是政府怎样发挥这个主导作用。

       尽管我国学界自 1980 年代后就陆续译介了许多相关的理...

    • 相关热词搜索: 弗里德曼: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 弗里德 作用 政府
    • 上一篇: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的意见和建议4篇
    • 下一篇:中共七大会议学习心得12篇
    • 推荐排行
    • 党委审批接收预备党员会议记录4篇
    • 党章第七章党的纪律心得13篇
    • 教育系统“护蕾行动”工作方案6篇
    • 2022年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报告3篇
    • 2022年社区党委会议记录9篇
    • 支部党员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5篇
    • 派出所党支部6月份党小组会议8篇
    • 党支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
    • 领导讲故事学理论演讲稿6篇
    • 党员公开承诺情况登记台帐1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