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关关系3篇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关关系 当代经济研究中国消费与出口的关系①邸玉娜(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摘要】扩大国内消费是中国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努力推行的政策。本文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相关关系3篇,供大家参考。
当代经济研究一.—筹茜篡茹》●表1年份毕业生人数( 万人)2001103.632002133,732003187.7。2004239.12005306.79562006377.5资料来源:《中围统计年鉴2007》表2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万人)失业率( %)20005953.120016813.62002770420038004.320048274.220058394.220068474.120078304.020088864.2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 02》;《中国统计年鉴2007》l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为劳动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完善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降低劳动力在寻找职业中的成本。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国家可以在就业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构成的劳动力进行合理流动。建立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减少由于合同期过长造成的对人员流动的阻碍,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企业雇佣外地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形成全社会劳动力自由选择、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第三,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适当扩大就业税收优惠的对象及范围。在妥善解决好失业群体中最困难的国企下岗人员失业问题的同时,对城镇新增劳动力自主创业也应给予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这对于扩大就业总量,缓解我国的失业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对就业有困难的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第四,鼓励、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求职者转变择业观念。国家要积极推行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方式的职业培训,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他们曰后寻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转变求职者的择业观念。鼓励失业人员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一些“ 4050” 人员就可以从事那些就业门槛低,对技术和资金都要求不高的行业。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要鼓励他们转变以前那种只去大城市、只赚高工资的心理,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另外,从被动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缓解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1997--2006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年均增长4%。到2006年底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l 1187万人,按制度规定,城镇参加失业保险覆盖率为78%。从1998年至2006年,国家共为2400多万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和再就业服务。2006年全年,全国有59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另有86万名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农民合同制工人领取了一次性生活补助。⑥综上所述,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而中国的失业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更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要解决好中国的失业问题,就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当前的失业问题,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释①出自李薇辉.薛和生主编《劳动经济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l 版第156-157页.②数据出自《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年4月北京③④数据出自( ( 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⑤出自袁志刚著《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一一理论和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32页⑥数据出自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参考文献【1]袁志刚著《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镇失业——理论和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2】李薇辉薛和生主编《劳动经济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3]靳英华著.《我国双重转变过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4]杨伟国著.《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5月.【5】5胡学勤,秦兴方编著.《劳动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6]牛润霞著.《技术变迁中的失业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上接21 9页)长的格兰杰原因;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在消费方程中显著不为零,因此出口增长是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从短期来看,两个方程系数均不显著,因此短期内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3结论本文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的出口总额和最终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中国出口总额和最终消费之间存在唯一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对彼此产生正向影响。总之,中国目前努力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也是在外部市场受到冲击时的必然选择,但是它并不能改变中国外贸依存度高的现状,而是会推动中国的出口继续发展。扩大国内消费初期会带来出口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但对于利润的追逐必然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过剩,这无疑将推动新的出口产生。这时就要求我们继续实施积极的贸易政策,促进出口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共同构成了全球的消费市场,它们都是资本实现q晾险一跃” 的平台。只有消费环节正常运行,才能够使社会大生产继续进行下去,实现资本的循环和积累。所以,我们需要同时保持积极的消费政策和出口政策,促进彼此相互支持,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徐颖君:中国出口贸易能稳定经济增长吗.<<ti t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2】詹漫丽,孙丽玲:扩大消费——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经济与管理》,2006年8月第8期.[3]刁永作: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经济问题研究》1 999年第1期.【4]范剑平:当前增强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经济界》19 99年第4期.[5】5Engl e RB,G ranger CW .Coi ntegrati onandEr r O rCO r re ct i O n:Representati on.Eai m ati onandTesti ng.Econom etri ca,1987:251- 276.【6】GrangerCW .D evel opm entCoi ntegratedEconom i csVari abl es.O xf ord Bul l eti no Econom i csi n thest udyofand Stati sti cs,1993:213-228.[7]王坤,张书云: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统计观察》20 04年第2期.[8]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8期.221—万方数据
1 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外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其作用更为突出。对外贸易与一国产业结构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概括起来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是扩大总需求通过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增长。
1.1 对外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1.1.1 对外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和地区同别国和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的活动。从一个国家来看这种交换活动称为对外贸易。
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用“海外贸易”表示对外贸易。[1]
1.1.2 对外贸易的特点 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对外贸易的特征大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资源的配置达到相对的均衡 对外贸易在整体上已经实现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对生产资源进行配置对外贸易的重心已经不直接或不再局限于生产规模的扩张或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
2对外贸易具有良好的支付能力 这是因为进口贸易虽然相当活跃但出口竞争力强资本的输入规模不小但资本输出的数量往往更大因此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对外贸易的这些特征是以其特有的产业结构为基础的。那下面就来看看一些关于产业结构的理论。
1.2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演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运动皆受一定的规律所支配。产业结构其发展演变必然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分析和揭示这一规律是研究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这一问题的重要任务对于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2.1 产业结构的概念 所谓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它和产业分类有着密切关系因为产业分类是按一定的原则将国民经济的各种成分进行分解与组合。可以说产业分类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
对外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2 农业为主导 轻纺工业为主导
1.2.2
产业分类 研究产业结构就有必要从产业分类谈起。世界各国产业分类的方法很多。根据不同的目的任务可以选取不同的分类方法。就研究产业结构而言一般多使用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来进行产业划分的方法。按照这种分类法我们可以将产业划分为 第一次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
第二次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 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
第三次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
1.2.3 产业结构的其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考察和把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首要课题。
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这种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下面就从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的规律。[3] 图 1.1
产业演进过程图
在不同阶段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是 1 在农业为主导阶段 农业比重占有绝对地位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均有限。
2 在轻纺工业为主导阶段 轻纺工业由于需求拉动技术要求简单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劳动力便宜等有利因素得到较快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地位有所削弱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慢。这时轻纺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重工业为主导 高度加工组装工业为第三产业为主导 信息产业为主导 低度加工为主导
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 3 在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 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轻纺工业继续发展但速度逐渐放慢下来而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发展快并取代轻纺工业的位置成为主导产业。
4 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其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主导产业。
5 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 由于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器人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航天器汽车及机床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有较快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6 在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比重有所下降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下降幅度较快但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整个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变化较快但比重已不占有主导地位。
7 在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段称为后工业化社会或工业化后期阶段。
上述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不仅可以从某一国或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得到证实而且还可以从同一时间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中得到证实。这种演变规律在我国各地区也同样存在。比如在我国的沪苏浙皖地区1989 年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24、53和 23可以看出本区总的来说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超过半数以上。而在本区内部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一第二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则有很大差异上海为 66.9江苏、浙江为 50左右安徽仅为 40。与全国同期水平相比。本区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国高 6.1。
图 1.2
1989 年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图
对外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4 24%53%23%第 一 产 业第 二 产 业第 三 产 业 13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1.3.1
概述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对外贸易是通过本国产品出口刺激本国需求增长和外国产品的进口以增加国内供给来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对外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国内紧缺资源劳务的进口可以弥补本国生产该类商品的产业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新技术还对开拓本国市场为本国发展同类产业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与出口结构上的不同使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又具有资源转移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即通过初级产品和一般加工产品的出口和投资品的进口实现国内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间接转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1.3.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
由上述可知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
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 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下表是 2002 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一般状况。
表 1.1
2002 年中国的对外贸易 绝对数亿美元 指标 比上年增长%
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 出口总额 其中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其中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进口总额 其中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 其中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这一图表表面上它说明出口与进口中的贸易大类然而仅此便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表中3256 1362 1799 1571 679 2952 1291 1222 1556 828 223 217 220 323 461 212 138 301 291 292 出口总额 3256 亿美元中加工贸易出口额高达 1799 亿美元比一般贸易出口额的 1362亿美元高出437亿美元。
在进口总额中加工贸易额大约占了41.4%,比2001年增长了30.1%。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全年的进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与高技术产品都有较大比重。
这表明了中国的产业已经较大规模地参与了世界产业的分工不仅传统产业连高新技术产业也都比较深地介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由此可见在对外贸易推动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
1.3.3
对外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1)从对外贸易理论来看国家的产业结构 当一个国家与外部发生经济往来时会引起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一国开展对外贸易能为剩余产品找到出路有利于深化劳动分工增加国民财富的总量。大卫·李嘉图则提出了著名的比较成本原理即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同类产品成本比率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这会导致一国的生产资源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使消费者获得比自给自足状态下更多商品。
2贸易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适当的贸易政策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实现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否在贸易的增长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地影响到一国的贸易条件从而对经济总量扩张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
3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能否有效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决定其能否在开放环境中达到预期发展目标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只要实行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发生很大的调整。
[4] 第二章
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对外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
6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从 1987 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开始了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从1987 年到 2002 年这短短的 25 年中 中国的年对外贸易总额从 206.4 亿美元增加到 6207.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15%.其中出口总额从 97.5%亿美元增长到 3255.7 亿美元,2002年一年的出口额相当于改革开放前 28 年出口总额的 4.32 倍。
与此同时出口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从 4.6%增加到 27%。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在 1976 年为世界第 34 位自 1992 年后进出口总额进入世界前 11 位。1999 年成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2000 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 7 位2001 年则进一步成为第 6 名进出口大国。2002 年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 4%。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沉默了一千多年后终于在 20 世纪末开始了有真正的大发展。
2.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三次大飞跃 1 1986 年纺织服装产品取代石油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 标志着我国已摆脱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时期。
2 1995 年外贸出口结构出现决定性变化 机电产品首次超过纺织服装产品成为最大类出口产品 并推动外贸出口在1994和2000年迈上 1000 亿和 2000 亿美元的台阶。世纪之交我国又抓住入世和以 IT 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外贸增长的新格局。
3高兴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入世三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增长三倍推动外贸进出口规模在 2004年突破 1 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第三次飞跃。
2.2
我国产业发展状况 2.2.1 我国产业发展基本特征 1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从下表可看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及各个产业发展迅速而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由此导致了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表 2.1
1993-2003 年我国各产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 年份 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工业 建筑业 第三 产业
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7 亿元 亿元 1993 34560.5 34634.4 19.9 47.4 40.8 6.6 32.7 1994 46670.0 46759.4 20.2 47.9 41.4 6.5 31.9 1995 57494.9 58478.1 20.5 48.8 42.3 6.5 30.7 1996 66850.5 67884.6 20.4 49.5 42.8 6.7 30.1 1997 73142.7 74462.6 19.1 50.0 43.5 6.5 30.9 1998 76967.2 78345.2 18.6 49.3 42.6 6.7 32.1 1999 80579.4 82067.5 17.6 49.4 42.8 6.6 33.0 2000 88254.0 89468.1 16.4 50.2 43.6 6.6 33.4 2001 95727.9 97314.8 15.8 50.1 43.5 6.6 34.1 2002 103935.3 105172.3 15.3 50.4 43.7 6.7 34.3 2003 116603.2 117251.9 14.6 52.2 45.3 6.9 33.2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4 年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年版 90 年代以来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持...
本文首先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主线,重新梳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并在总结了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决定因素及其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清晰地勾勒了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机理,这是本文的创新点。全文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由六章构成,包括:导论、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基础及其联动机理、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与现状、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考察、中国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剖析以及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第一部分为第 1 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关于对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研究的逻辑主线、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的不足等。
第二部分为第 2 章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主线,重新梳理了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并在总结了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决定因素及其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探求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联动机理。包括三节内容,其中第一、二节分别介绍贸易结构的形成与转换影响因素和产业结构决定及其演进规律理论。第三节重点研究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状态关系及其联动机理。此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实证检验以及原因的剖析做理论铺垫。
第三部分转向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规范与实证考察,包括3、4 两章。其中第 3 章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与现状的规范分析:分析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真实地位、产业竞争力状况以及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
II 构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就像两个急需医治的“顽疾”,亟待解决。第 4 章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考察,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关系的实证考察,分别分析了中国贸易结构滞后发展于产业结构和超前发展于产业结构的两个不同阶段,得出中国的贸易结构总体上与产业结构发展保持一致,但短期(局部)表现为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结论。由于“结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本章第二节又对中国贸易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迁是否具有相关性做实证检验。通过协整理论发现: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仅存在较小的正向的长期稳定关系;对三者进行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与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之间仅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变化是出口结构变化的Granger 因,进口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变化的 Granger 因;反之,却不成立。为了进一步分析进出口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又运用脉冲响应以及预测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三者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结果发现:第一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几乎来源于自身,高达 99.46%,其他部分来源于进口结构,出口结构对其无影响;从第五期开始,产业结构对自身的贡献度稳定在 75.5%左右,而进口结构的贡献度逐渐增大,并在第三期达到最高值 15.71%,之后稳定在 14.7%左右。出口结构从第二期开始对产业结构的贡献度开始出现,从第四期开始明显增加,并从第五期后贡献度稳定在 9.78%左右。这与前面协整关系检验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得出: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贡献;而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尤其是出口结构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十分微弱。
第四部分是论文第 5 章对中国贸易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原因做深入剖析,共包括三节内容。该部分主要是结合前面的理论部分,即影响(决定)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因素等相关内容,分别从国内供给与需求因素、中国的外贸与产业政策因素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其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中国要素禀赋的制约以及内需不足的事实,使得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外需(即出口)。这种“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的实施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对外贸易方式,和长期以来,政府对国内资本与技术等相关产业的过度保护等,是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扭曲的重
III 要原因之一!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五部分是论文最后一章即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本部分指出了实现中国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应树立新开放观原则、市场经济观原则、广义比较优势观原则以及分工协作、新竞争观原则等。同时指出还应该考虑国内技术条件、制度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中国贸易政策应该与产业政策协调一致,即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应该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点等系列政策主张。
关键词 关键词:
贸易结构,产业结构,协整理论,Granger 因果检验
IV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ver the year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de structure as the two hot issues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 respectiv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made a lot of research, but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still rare,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mature. Therefore, the paper selected China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hoping to break long will the situation between the two separated for the study of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provide a new starting point and theoretical platform.
This article first main lin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re-combing of the trade structure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version factors; and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with the determining factor on the basis of law, clearly outlines the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linkage mechanism, which is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Full Jiegou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onstituted by the six chapter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China"s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 situation, China"s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irical study, lagging behind China"s trade structu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structure analysi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raction Choice.
Part I Introduction to Chapter 1,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i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on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main logic of this study, analytical framework,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is inadequate.
Chapter 2 The second part is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the main line, re-combing of the trade structure of the formation and conversion factors; and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law and Determinant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to explore t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linkage mechanism.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and second sections describe
V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decision factors and the evolution of law theory. Section III focuses on the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mechanism. This section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 the reason behind the analysis of empirical testing and theoretical groundwork to do.
The third part of the shif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cifica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including two chapters 3,4. Chapter 3 is one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normative analysis: analysis of China"s true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dustry, competitive conditions and th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s trade problems, pointed out that China"s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wo much-needed medical treatment as a "chronic illness" need to be solved! Chapter 4 is China"s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empirical study consists of two sections: the first is the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to develop relation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trade structure were developed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ags behind advanced development in two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ina"s trade structure obtained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ut the short-term (local) lags behi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nclusions. As the "structure" is a dynamic process, so this chapter Section and structural changes of China"s 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is relevant to do empirical testing. Cointegration theory found by: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xists only between the small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three tests for Granger causal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ines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tructure changes in single causal relationship exists only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in export structure change is due to Granger, changes in import struct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Granger; the other hand, is not true. To further analyze the import and export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This and the use of impulse response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of the three measurement methods such as further in dep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lmost from its own, up to 99.46%, import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structure
VI had no effect on its export structure; from the fifth star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ir own stable at 75.5 %,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imports increased, and reached the highest value in the third period of 15.71%, then stabilized at around 14.7%. The export structur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contrib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egan to appear, starting from the marked increase in the fourth and fifth after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stable at 9.78% or so. This Cointegration test in front of basically the same. Therefore, can be drawn: a long tim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is more a contribution from their own;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boosting the rol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very limited, especially in the export structure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enhance the role is very weak.
The fourth part is the thesis in Chapter 5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ade structure lag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doing in-depth analysis, and it includes three sect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