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小故事1 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故事图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政小故事【10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
故事图片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某个范围社会的文化形态,也有说法认为,故事并不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他对于研究历史上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那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可是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
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
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
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之后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
之后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理解,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
如果我理解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我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我的操守。
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
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我俸禄买鱼吃,如果此刻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
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唐代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同时他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也许是唯一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自觉向社会申报个人收入与财产的古代官吏。从壮年到老年,他总是以惭愧的心情将自己在担任不同职务时所得俸禄的多寡,悉数写进诗中向社会公布。
在担任左拾遗时,他写到:“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在担任苏州刺史时,他写到:“十万户州尤觉贵,二千食禄敢言贫?”
在担任太子少傅时,他写到:“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
在他的人生就要画上句号时,他写到:“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彷佛获缗二三千......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白居易敢于将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状况向朝廷及全社会公布,充分说明了他清廉自守的高尚情操。
公孙仪是战国时鲁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别喜欢吃新鲜甲鱼。于是送鱼的纷纷上门,但都被公孙仪一一回绝。
公孙仪的弟弟对此很不理解。问:“你素来喜吃甲鱼,为何别人好心送来,你却不收呢?”
公孙仪说:“正因为我喜欢吃甲鱼,所以才不能收。吃几条甲鱼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经常收别人的礼品,那就要落个受贿的坏名声,到头来连丞相的官位也会丢掉。到那时,为兄再爱吃甲鱼,恐怕也吃不成了。现在我不收别人的鱼,倒还可以安稳地做丞相,多吃几年我爱吃的甲鱼。”
三国时期,东吴名臣陆绩乘船渡河,遇到大风浪,需要东西压船,陆绩身无长物,更没有钱财等,最终只寻得一块巨石,度过了风浪。
这块“压舱石”如今还矗立在苏州古城内文庙府学明伦堂前,石面正中刻有“廉石”两个大字,左下方落款:“赐进士弟,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等府监察御史河南胙城樊祉立,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夏六月吉旦。”
廉石承载了郁林太守陆绩为官清廉、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