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 2023年《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0篇】(范文推荐)
    • 发布时间:2023-01-13 14:40:14 | 来源:网友投稿
    •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0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0篇】(范文推荐)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

        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5、解题。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朝雨”、“客舍”、“杨柳”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在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反复渲染,让学生对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无疑对诗意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从渭城出阳关到安西,这一路,横跨了大半个*,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而且路途遥远,王维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让元二早些启程呀?学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2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3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长仄短。(板书:*长仄短) 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4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离开你,也许很久才能再见面,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你知道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5、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8、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师出示四首送别诗。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

        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

        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

        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

        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

        2、提出学习目标: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与其他同学交流,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6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局部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誊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同学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同学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学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假如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小朋友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同学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同学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局部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需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同学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经过局部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多叫几个同学)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1、合上眼睛,边背诵王维五首写景的诗,边想象画面。背完后谈自身的感受。

        2、通过老师指导,得出王诗的风格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作业:诗配画。

        任选王维五首写景诗中的一首,根据自身对诗的理解,回家画一幅画,并在反面用铅笔题诗。明天课前同桌根据画的内容,猜想所画的诗,并点评是否画出了诗意,不当之后加以纠正。

        教材要求的内容不多,我竟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有些老师可能会说,为了《积累、运用》上的一首诗,何必浪费那么多时间?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同学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只要能够让小朋友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再说,背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学中我不但注意了指导同学对诗的巩固、理解、感受,而且拓展了同学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我觉得在这方面多花点儿时间值。所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7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igrave;)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8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三分诗,七分读”。这堂课要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当堂会背。

        三、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能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吗?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得朋友就要离开你,也许很久才能再见面,也许永远都不会再见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样表达你的情意呢?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你知道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齐读课题)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6、指名读

        7、古诗欣赏(播放课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触景情更深。

        1、诗中哪里描写了这样的景色。(课件出示前两句)

        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

        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2、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3、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4、指名美读。

        5、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5、诗人要表达自己离别的忧伤,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处美景呢?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蒙蒙细雨更衬托了离别之情。这是“借景抒情”

        (课件出示)这样的天气可以表达怎样的心情?

        6、再读前两句,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离别的惆怅。

        (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二)寄情酒更浓。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母亲和我们》。韩天航

        这是我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韩天航描写他小时候去新疆的情景。而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可以想象在古时那得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旅途中元二多少艰辛、多少危险啊。在这样的情形下,怎能不让人满怀伤感。正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4、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朋友保重啊!这酒中有一份祝愿,这酒中有一份情意,千言万语、万种情感汇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怎样劝?

        (1)难忘当初我们一起饮酒赋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这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怎不让人有种落花流水的伤感呢?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元二啊,你这一走,我们再难相见,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此分手吧,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只有王维在劝吗?还有谁在劝?

        (1)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2)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此去再也找不到如王兄这般情投意合的兄弟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齐读)

        3、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4、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让我们在静静的读古诗,体会一下诗的意境。

        师放音乐生默读古诗。

        2、学生展示读古诗。

        3、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师出示四首送别诗。

        四、总结升华

        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初步吟诵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送别诗的特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读破题,整体感知古诗

        师:同学们,送别是古人经常出现的场景,送别也自然成了古人写诗的重要题材。今天咱们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的最得意的作品之一。来,一起读课题。(生读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

        生:预习了。

        师:我不相信。你再读读课题。

        生读,轻重音不清晰。

        师:送谁去安西?用你的朗读回答我。

        生读课题。

        师:送元二去哪里?继续用朗读回答。

        生再读课题。

        师: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

        生:唐代的安西在今天的新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查资料书知道的。

        师:真好!借助工具书了解难点词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元二去安西做什么?大家一起朗读课题回答。

        生读。

        师:谁送元二出使安西。诗题连起来可以怎么解释?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很完整。不过,古人写诗题没有这么啰嗦,他们简洁地写道——

        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师:请伸出金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板题)

        【赏析】让理解与朗读训练融合,有效。让每一处学习均指向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观值得肯定。

        环节二:强记书写,夯实语文基石

        师:(课件出示诗文,生字“舍”“君”留空)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应该对课文有一定印象吧,来,谁愿意填填空?

        生上台书写。

        师:正确吗?

        生:正确。

        师:可是,不能打满分。知道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这么美丽古诗,咱们这样书写,还真对不住这作品。请看老师来填写。

        师:(示范后)大家一起动手吧。(学生练习后)古诗就得这样用心写,汉字就得这样用心写!(展示一个)

        【赏析】不仅写正确,还要求写美观,有语文味。

        环节三:继承国学,尝试吟诵古诗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有谁已经会读这首古诗了?

        生背。

        师:字正腔圆,节奏优美。不过,这是现代人读古诗。古人读诗一般用“吟诵”的方法。想学这种方法吗?

        生:想。

        师:怎么吟诵呢?(教师示范)

        生跃跃欲试。

        师:不急。读的时候需遵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它为*长仄短。(板书:*长仄短)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声”,我们用短横表示。(板书短横符号)。读时需把这个字音延长。(师指着第一句诗中的“城”)来,读一读。(师做手势引导等)

        生读得有模有样。

        师:*声会读了,那么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短竖符号)仄声读的时候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我们称为仄短。(范读“朝雨”)大家自由练一练。

        生练读。

        师:*长仄短,可是在这首诗里面有个字是不一样的,看,最后一行的一个“出”字。这个“出”现在读音是“出”,而在古时,它的读音是这样的(师读)。这种音我们称它为“入声”(板书:入声)它归在仄声字里。

        生再次练习。

        师:标上*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仄的诗)。请听——(师配上《阳关三叠》吟诵)

        学整体练读。

        【赏析】从学生的真实起点出发,做适当的加法,在吟诵上下工夫,让人耳目一新。对于学生而言,也是走入古诗文化的有益尝试。

        环节四:咬文嚼字,体会古诗情韵

        师:同学们,吟诵着这样的古诗,我们仿佛也走进了1200多年前渭城的那个清晨,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屋瓦、柳树叶子很干净。王维不停向元二劝酒,说出了阳关就再见不到他了。

        师:描述能更具体,语言能更美一些吗?

        生:那天早晨,古老的渭城下了一场小雨。原本有些灰暗的城市,立刻变得清新了许多,雾霾不见了,柳叶闪闪发光,客舍的青瓦远远望去,仿佛笼罩着一层青蓝色的烟雾。亭子里,须发花白的诗人王维正动情地举杯劝酒:“好兄弟,再喝一杯吧。你这一去,那头可没有老头子我这样的老朋友啦!”

        师:谁来评评,他的描述如何?可用一个词语表达。

        生:诗情画意。

        生:依依不舍,深情款款。

        生:具体生动,感人肺腑。

        师:语言真美,评价真美!同学们,在这个柳色留人的早晨,在这个依依不舍的早晨。诗人王维就这样一杯接一杯地劝着元二。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疑惑:自古有聚就有散,分别本就是一件很*常的事。王维为什么一杯接一杯地劝酒呢?

        生:他喜欢喝酒。

        生:他觉得酒最能表达友情。

        师:学古诗,有时候需要知人诗论,需要了解每一个文字背后的信息。大家请看——

        (课件出示图文)阳关以西,满眼荒漠,无尽荆棘。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去,要到哪里呢?(出示路线图)渭城在今天的陕西渭河以北,阳关在今天甘肃敦煌西南。再往西走,就是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长达三千多公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生惊讶万分。

        师:如果元二是你的好朋友,他即将远行,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说: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善解人意的朋友。

        生:我会说: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前路漫漫,真正的朋友总是想替对方再想周全一点,再周全一点。

        生:我会对他潇洒地挥挥手,说:去吧,建功立业,我在这里替你祝福!

        生:我会对他唱一首歌:《朋友》。

        师:《朋友》创作得晚了点,需要穿越。

        师: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当时,即使元二马不停蹄地返回,也要一年的时间,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回来的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没是——

        生:两年;三年……

        师:黄沙漫漫,旅途艰险。异地他乡,凄冷孤单。人生无常,不要以为人与人的缘分很长,有时候,简单的分别就是一辈子。公元741年,也就是分手几年后,王维就去世了,渭城送别,生离即为死别。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轻雨渭城,走进新柳渭城,走进诗人不舍的心里,真诚吟诵。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生互读。

        指名试读,再配上《阳关三叠》,师生共同吟诵全诗。

        【赏析】读出诗心,体悟诗情,是古诗学习学得诗味的重要策略。诗歌不可解,不可肢解,诗歌需要解,抓住诗眼探究个明白,这都是古诗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认识。

        环节五:比较研究,探究送别诗歌

        师:同学们,古人与人送别,除了用更尽一杯酒的方式,还会用哪些方式?

        生:《赠汪伦》……

        师:积累真丰富。还有吗?

        生沉默。

        师:(呈现《别董大》《赠汪伦》)。瞧,它们来了,请自由选择一首。结合下面的注解,吟诵吟诵!

        师:今天,辛老师和你们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咱们也算是好朋友了,如果用诗句来表达,你准备送给辛老师怎样的句子?

        生:劝君再上一节课,大同学生最聪明。

        ……

        师:创意十足善思考,大同学生最聪明。下课!

        【赏析】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从一首诗走进一类文化;从理解感悟走向创意运用。课堂也有了一波三折,别有洞天的味道。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

        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5、解题。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朝雨”、“客舍”、“杨柳”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常的眼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在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反复渲染,让学生对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无疑对诗意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从渭城出阳关到安西,这一路,横跨了大半个*,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而且路途遥远,王维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让元二早些启程呀?学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 相关热词搜索: 安西 语文教案 送元二使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0篇】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1 小学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 上一篇:2023于遵守规则作文3篇(范文推荐)
    • 下一篇:《边城》读书笔记【10篇】(精选文档)
    • 推荐排行
    • 党委审批接收预备党员会议记录4篇
    • 党章第七章党的纪律心得13篇
    • 教育系统“护蕾行动”工作方案6篇
    • 2022年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报告3篇
    • 2022年社区党委会议记录9篇
    • 派出所党支部6月份党小组会议8篇
    • 支部党员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5篇
    • 党支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
    • 领导讲故事学理论演讲稿6篇
    • 党员公开承诺情况登记台帐1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