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镜阅读答案1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镜阅读答案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
阅读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古砚说》阅读答案3篇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
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忙碌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2.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3分)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5分)
参考答案:
10.D(D项应为来来往往追求名利)
11.B(正确选项是B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两个。“其”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凑足音节,无实意。)
12.C(C项“好古”在兴起之初应当是“以道臼重,以淡泊自守,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的产物。)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火凡自称爱好古物的人,一定不是*庸世俗的人。(3分)
(2)思慕古人却不能见到,就徘徊流连,期望得剑他的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因此喜欢它而没有满足的时候。(5分)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③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
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 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 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 熙熙:忙忙碌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2.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 )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3分)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5分)
参考答案:
10.D(D项应为来来往往追求名利)
11.B(正确选项是B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两个。“其”
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凑足音节,无实意。)
12.C(C项“好古”在兴起之初应当是“以道臼重,以淡泊自守,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的产物。)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以火凡自称爱好古物的人,一定不是*庸世俗的人。(3分)
(2)思慕古人却不能见到,就徘徊流连,期望得剑他的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 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因此喜欢它而没有满足的时候。(5分)
——《古镜》阅读答案3篇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解析【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古文阅读】
古镜
(宋)沈括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 ,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加粗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3.用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_____________”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_____________(用一个词语概括)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A
2. B
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藤阅读答案3篇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作者:王剑冰,选自《时文选粹》第2辑,有改动)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分)
2.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4分)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3.“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2分)
4.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5.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造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
1.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1分,答对其中两点给满分)。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点任意一点1分)
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
2.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1分);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1分),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1分)。
3.选择关系
4.在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寓意(2分)。
5.(表明观点1分,结合现实、理由充足1分,语句通顺1分)
示例一:对于这两种生活方式,我更赞成第一种,要像古藤那样独立顽强、不屈地生存,并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抗争,这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活中,经常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我都一一独立地战胜了它,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生活经验,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悦。
示例二:对于这两种生产方式,我更赞成第二种,要尽量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我们的年龄还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不可知的困难和挫折,如果单凭我们个人的能力和经验,我们难免会栽跟头,受到伤害;如果我们能借助父辈、师长的力量,像古藤一样,同样需要攀附和依靠,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更加专注地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生命也许更加精彩。
——童趣 阅读答案3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 明:______________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拟:______________
③盖一癞蛤蟆也 盖:______________
④神游其中 其: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鞭打蛤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眼睛 ②比作 ③原来是 ④代词,指代“我”
2.①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②在想象中游览,安适愉快而满足
3.“略”。
4.“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A.余忆童稚时()B.鹤唳云端()
C.徐喷以烟()D.青云白鹤观()
小题2:写出两个出自选文的成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分)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2分)
小题4:选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2分)
小题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我B、鸟叫C、慢慢地 D、景观
小题2:示例:明察秋毫、怡然称快
小题3:①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②所以时常有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小题4:将夏蚊拟作白鹤之趣。(观蚊如鹤之趣)⑵
小题5:①童年的“我”,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②“我”善于观察和发现,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力。
小题1:
试题分析:“余”在古文里除了用于第一人称,还有“剩余”的意思;“观”在古文中有“看”“认为”“景物”等意思,本句中是“看”。
小题2:
试题分析:两个成语,知道一个“明察秋毫”,即写出,另一个可根据成语大多是四字词的特点,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信息。
小题3:
试题分析:“项”指“脖子”(有诗“曲项向天歌”);“强”,通“僵”,意为僵硬;“故”,所以;“时”,经常;“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所感受到的乐趣。
小题4:
试题分析:文章中写到,孩子将眼前物想像另一番景象,孩子已经忘了眼前什么物,而身临其境在想像的景象中,倍感趣味,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
小题5:
试题分析:很多趣味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来自欣赏者自己的内心。好奇、想像力丰富是孩子具有的"特点,所以孩子很容易获得“物外之趣”。
童趣
(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3)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第(4)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之“山”指的是所倒的“树”指的是(3分)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答案
【小题1】癞虾蟆,土砾凸者,丛草(3分)
【小题2】(1)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都变得僵硬了
(2)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获得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庞然大物是癞虾蟆。从“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可以看出“山”指的是土砾凸者,树指的是丛草。
【小题2】试题分析: (1)注意“强”通“僵”,僵硬的意思。(2)藐小之物:细小的东西。故:因此,所以。时:经常,常常。物外之趣: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泉城》阅读答案3篇
泉城柳
(1)泉城柳,那实在要算是上天钟情于济南的又一证明呢。
(2)风起之时,当风在泉池和湖面掀起层层细浪,原本静如处子的泉城柳,便会舒展长发和衣裙随风起舞。初时,如清流急湍,升云腾雾;继而则有如洪涛排空、龙蛇竞逐。风越大,舞越狂;舞越狂,势越彰;以至于如醉似痴,如飞似倾,如仙似魔……让观赏者也禁不住心热血沸。
(3)无风的日子,阳光明媚,天蓝水清,泉城柳立时就会变成一群群温婉聪慧的淑女。她们或者临水抚波,低吟浅唱,诉说着岁月的悠然;或者梳风戏雨,点红描金,把满腹的锦绣化作清词丽句。泉城柳不像樱花玉兰,以娇艳示人;不像丁香玫瑰,以芳香争宠;不像云杉槟榔,以身材惹眼;不像石榴菠萝,以果实献媚。
(4)柔软、柔情是泉城柳的本性,也实在是一大美德。因为柔软、柔情不仅可以化解天下诸多暴虐和罪恶,还可以带来温暖和温情;而正是温暖和温情孕育了生命,造就了万物,成就了世间多少和谐与美好。
(5)但柔软、柔情并不等同于柔弱、软弱,泉城柳的柔中更多的是柔韧,柔中有刚。泉城柳其实是称得上“烈女”的。你看,“二九”过半,地冻天寒,满街的五角枫、悬铃木、国槐、洋槐、银杏树的枝头早已满目萧瑟,连枯叶也找不见一片,泉城柳的叶子却依然没有黄尽,依然成片成串地在灰冷的天空下招摇。而“五九”刚过“六九”才来,那些沉睡的五角枫、悬铃木、国槐、洋槐、银杏树还在萧瑟中忍受煎熬,泉城柳的枝条上却已喷黄吐翠,弹奏起新生命的乐章。尤为可贵的是,即使在大雪漫天、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泉城柳也头颅昂昂,长发飘飘,一无所惧地展示着自己的从容和优雅。
(6)这就是泉城柳,可钦可赞的泉城柳。——节选自《泉城柳》,有删减。
19,阅读全文,你觉得泉城柳“可钦可赞”的原因有哪些?(3分)
20,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列语句。(6分)
(1)满街的五角枫、悬铃木、国槐、洋槐、银杏树的枝头早已满目萧瑟,连枯叶也找不见一片,泉城柳的叶子却依然没有黄尽,依然成片成串地在灰冷的天空下招摇。
(2)即使在大雪漫天、滴水成冰的日子里,泉城柳也头颅昂昂,长发飘飘,一无所惧地展示着自己的从容和优雅。
21,第五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3分)
22,说说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9,泉城柳姿态优美;柔软、柔情;柔中有刚。(每点1分,共3分。)20,(1)在鲜明的对比中,展现泉城柳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傲然独立的姿态,表现作者对泉城柳的赞美之情。(3分)
(2)运用拟人修辞,展现泉城柳在寒冬中无所畏惧的从容和优雅的姿态,饱含了作者浓浓的赞美之情。(3分)
21,泉城柳在“六九”刚来时,就已经柳条泛青,吐出嫩芽,生机盎然的迎接春天的到来。(3分)
22,最后一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泉城柳的赞美之情,(1分)画龙点睛,点明主题,(1分)总结全文。(1分)
读一读,填一填,练一练。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sǎnsàn)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shǔshù)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勾”表示。
2.照样子,写词语。(至少两个)
秋雨【潇潇】(ABCC式)________________
【虎】啸【狮】吼(带有动物名称)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句子。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说到________________,自然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4.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抓住泉水的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运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济南七十二泉的特点,让人看了以后有_______的感觉。
参考答案:
1.sànshǔ
2.春雨绵绵 流水潺潺
龙腾虎跃 虎头蛇尾
3.说到杭州,自然会想到杭州的西湖。
4.形态 声音 比喻 身临其境
泉水润泉城
王国政
济南因泉水闻名。清代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八个字,道出了济南泉水之多、分布之广。
我对济南泉水的了解始于四十多年前。那年,我从邻居三叔家里看到了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秋天》,文中有几句是这样描述的:“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济南真的.到处都是泉吗?泉水能像村里的山泉水那样用手捧着直接喝吗?读到这里,我年少的心里产生了好奇。一个乡下孩子,对泉城济南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机缘出现在十五年前。20xx年初春,我调入省城工作,梦一样走进了济南。那时候,单位办公楼在杆石桥一侧,属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往东数百米就是趵突泉、五龙潭、黑虎泉、珍珠泉、护城河和泉城广场。周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冒着寒冷走进趵突泉公园观赏。趵突泉三股泉水的喷涌之势令人惊叹,相比之下,村里山泉水的潺潺细流黯然失色。
天气虽冷,但望着那一池池、一汪汪清澈的泉水,我的心里却暖融融的。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济南人爱泉、惜泉。为了保护泉水,规划修建的地铁工程多番论证,谨慎施工。作为群泉之首趵突泉,水位的高低变化牵动着成千上万济南人的心。水位上涨,人人面露喜色;水位下降,全城人跟着心急。前几年遭遇大旱,趵突泉一度几近停喷,三股水偃旗息鼓,爱泉的济南人就像是自己家里停了水、断了电一样,心急不已。这些年,随着护城河的疏浚,加上良好的保护意识,趵突泉再现生机。那汩汩喷涌的泉水,仿佛也在昭示着济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脚步。
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也孕育了这里的文化。诗圣杜甫曾用“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形容济南积淀深厚、人才众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今,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一隅的漱玉泉,相传李清照曾在泉边掬水梳妆、填词吟诗,她的词集《漱玉集》即以此泉命名。李清照是济南章丘人,那里,有泉水从众多脉孔里喷涌而出,谓之“百脉泉”。也许,正是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其不尽的文思。
时至今日,泉水孕育的文化一脉相传,影响着每一个济南人。济南人有爱读书的传统,书店、书屋、书吧多,各种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文学沙龙遍地开花。受其影响,我也参与其中,与书友、文友交流阅读感受和写作体会。参与这些内容丰富、层次较高的读书、讲座、交流活动时间久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底子薄的人来说,真是受益匪浅,不仅写作水*有了长足进步,而且眼界也得到了极大开拓。我一面用心感受着济南的泉水和泉城的文化,一面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身边的城市和身边的人。
泉水与济南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轰轰下泻,澎湃万状”的黑虎泉边,每天前来打水做饭、饮用泉水的市民络绎不绝,水壶、矿泉水瓶、塑料桶……各式各样的容器悉数上场,令前来赏泉的外地游客艳羡不已。泉水已成为济南人的生命之水,它滋养着济南人的身体,涵养着济南人的心性。在大明湖南门对面,有一条久负盛名的曲水亭街,一条小河从街上穿过,河里流淌着清清的泉水。闲暇时我常去曲水亭街转转,街上的景致百看不厌。前年盛夏的一天,坐在临街摆放的茶桌旁,年逾花甲的老燕递给我一杯用泉水冲泡的绿茶,然后如数家珍地跟我讲起曲水亭街及济南这座城的往事。有游客从身边经过,我担心影响老燕的生意,便起身准备告辞。可老燕却拉住我,笑着说不差这一会儿工夫。临别时,实在过意不去的我要付钱给老燕,可老燕说什么都不收。三个多月后,我写的《曲水亭街》一文刊发在晚报上,我将报纸送了一份给老燕,老燕在文章里读到了自己“,嘿嘿”笑个不停。
这就是济南人,友善、低调、包容,有着一副热心肠,与他们打交道时让人从心里感到熨帖。记得有一次,我到派出所办事,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和蔼,手把手告知如何填表,下一个环节怎样办理,使人如沐春风,似饮甘霖。还有*日里,公交车司机的一句“您好”,出租车司机亲切的笑容,困难面前好心人的热心相助……都像泉水一样清澈、透亮,使人难忘。
时间像是流动的水。如今,我已在济南工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视济南为第二故乡,感情和依恋与日俱增。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一天天里,幸福感像泉水一样涌进心头。济南的泉水,也流淌在每一个生活在济南的人心中,永不枯竭。
(本文选自12月7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既照应了题目,也写出了济南泉水的数量多、分布广。
B.文章引用《济南的秋天》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济南泉水的好奇和向往,设置悬念,为下文描写泉水蓄势。
C.文章写到疏浚护城河,使泉水再现生机,说明济南人爱泉惜泉,依泉而生,伴泉而居,与泉水结下不解之缘。
D.文章写到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为了说明“百脉泉”奔涌不息的泉水赋予了她不尽的文思和才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墨点题,引出写作对象,行文处处围绕“泉水”“泉城”展开,结构严谨,叙写集中,主旨显豁。
B.文章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济南的泉水,如将济南的泉水与“村里山泉水”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济南泉水的喷涌气势。
C.作者将状物抒情和叙写自身的经历结合在一起,文章既真实动人,又摇曳多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抒情色彩。
D.文章语言*实自然,修辞手法灵活多变,最后两段多处运用比喻手法,同时也使用了排比、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
8.文章着重描写了老燕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用意?(4分)
9.本文题目是“泉水润泉城”,请联系全文,探究“润”字的意蕴?(6分)
答
6.D(文章写李清照和她的《漱玉集》,是为了说明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孕育了这里的文化)
7.D(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8.(1)点面结合,老燕是济南人的代表,友善、低调、包容、热心;(2)具体描写老燕的形象特征,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3)人与泉相互映衬,丰富了文章内涵。(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9.(1)“润”是“浸润、润泽”的意思,生动传神地写出泉水滋养了济南这座城市。(2)泉水孕育了济南的文化,泉水孕育的文化又影响着济南人。(3)点明文章主旨,泉水是济南的灵魂,表达了作者对泉水和济南城的喜爱和依恋之情。(6分,每点2分)
——和氏璧阅读答案3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文)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 )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4 分 )
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译文:
4.《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
答:
参考答案:
1.(1)虽:即使(2)相:鉴别
2、《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4.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