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 2023年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精选文档)
    • 发布时间:2023-01-21 13:55:09 | 来源:网友投稿
    •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1  社交习俗:  坦桑尼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人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特点和不同嗜好。马萨伊族人的审美观就很个别,他们以女剃光头,男子梳辫子为美;有的部族妇女还以纹面为美。他们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精选文档)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1

        社交习俗:

        坦桑尼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人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特点和不同嗜好。马萨伊族人的审美观就很个别,他们以女剃光头,男子梳辫子为美;有的部族妇女还以纹面为美。他们视自己的父母为最可亲最可信的人,视客人为最应受到尊敬的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尊称男客人为“爸爸”,对女宾客称“妈妈”。甚至他们对见到所有的人都这样称呼,就连父母也称自己的儿子为“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他们昵爱红色,因为它给人以兴奋和刺激。坦桑尼亚坦噶尼喀的克拉依族人为表敬意常用“蛇饭”招待客人。“蛇饭 ”是用一条只去五脏、不去头尾、不剥皮的红色花蛇放在谷粉里蒸煮成的。客人必须把“蛇饭”一次吃完,而且一定要把蛇此一起吃下去,不能吐掉。在主人看来红色蛇早一种幸福的象征。用红色蛇待客就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真诚友谊。客人不吃“蛇饭”或把蛇吐掉,则表示客人对主人的友谊不相信。他们偏爱丁香花,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幸福。

        坦桑尼亚人与客人相见时,惯于先指自己的肚子,然后鼓掌,再相互握手。坦桑尼亚妇女们遇见外宾时,握完手后便围着女外宾转圈,嘴里还发出阵阵尖叫,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客人最亲热最友好的表示。东道主往往在来访者离境时赠送礼物。此时,客人可以还赠主人礼物(但不要送花)。相互引见时习惯上握手为礼。口头问好时说一声“jambo”也是很常见的。

        饮食习惯:

        坦桑尼亚人爱食香蕉,他们把甜蕉当水果吃,把芭蕉做菜吃,把菜焦当主食吃。他们惯用玉米面加糖、椰子油做成民族传统的“乌伯瓦伯瓦”手抓饭。在吃这种饭时,一般都要蘸上用牛肉、咖喱、葱头、西红柿等原料做成的汤。主食主要以面食为主,也喜欢吃米饭,尤以羊肉大米饭为好,口味一般口味喜清淡,比较注重讲究菜肴鲜、嫩、香,注重菜肴的色彩。

        特色民俗舞蹈:坦桑尼亚舞蹈(dance of Tanzania)

        坦桑尼亚人民能歌善舞,舞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坦桑尼亚有120多个部族,各部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有的表现人从诞生直到死亡的生活过程,有的表现社会中重大的活动,如战争、丰收等,此外还有表现田间耕作、狩猎、求神祭祀等内容的。其中著名的有:坦噶区沿海地区的“乌卡拉”──一种猎人舞,猎人手持弓箭,双腿蹲跳;妇女手持盛肉的簸罗,扭动两胯。流传在桑给巴尔的传统舞蹈“姆威赛”,是奔巴岛上最有代表性的舞蹈,现已成为国内许多专业团体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舞蹈时男演员小腿裹有数十枚棕榈叶编成的菱形空壳,内装一种叫姆赛威的坚硬植物种子,动作以脚下打点和胯部扭动为主。舞蹈节奏由缓慢逐渐变为欢快,舞姿舒展含蓄。坦桑尼亚北部以农业为主的姆万扎地区和辛延加地区流行的“布戈博戈布”也是一种传统的有特色的农村舞蹈,通常在耕种或开垦土地以前表演,以示庆贺、祈求丰收。演员手握锄头或做刨地动作,脚下以打点为主,胸部和胯部不停地前后摆动,饶有农村情趣。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2

        坦桑尼亚人忌讳左手传递东西或食物,他们认为右手*时总接触入口的东西,是干净之手,左手经常接触肮脏之物,因此是不洁净的。

        他们认为称呼他人就要用最尊敬的语言,直呼其名是不懂礼貌的举止。

        坦桑尼亚信奉基督教的人忌讳“13”,认为这是不吉利并会给人带来厄运的数字。

        坦桑尼亚*教的人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也忌讳谈论有关猪的问题。坦桑尼亚哈亚人在饮食中最大的禁忌是忌食飞禽,其中包括鸡和鸡蛋;也忌食昆虫,还忌饮酒。

        谈话的内容包括坦桑尼亚的国家公园、非洲的文化以及国际政治问题,应避免谈论当前的政治气候。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阅读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1)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1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2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2)

      ——坦桑尼亚的气候特点是什么3篇

      坦桑尼亚的气候特点是什么1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的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年*均气温26℃。

        降雨类型分为双峰态分布和单峰态公布。具有双蜂态分布降雨的区域包括维多利亚湖盆地周边省份,东北部高地,沿海及内陆的东北部,双峰态分布降雨区域的特点是有长短两个雨季,短雨季出现于9月至12月,总降雨量可达200-500毫米,长雨季出现于3月至5月,降雨量达300-600毫米;双蜂态分布降雨区域之外的区域均属单蜂态分布降雨区域,降雨时间从11月至4月,降雨量达500-1000毫米。

      坦桑尼亚的气候特点是什么2

        位置境域

        坦桑尼亚国土面积945087*方公里,其中桑给巴尔2657*方公里。由大陆、桑给巴尔岛及20多个小岛组成。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大陆东临印度洋,南连赞比亚、马拉维和莫桑比克,西邻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北界肯尼亚和乌干达。大陆海岸线长840公里。

        地形

        坦桑尼亚全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东部沿海为低地,西部内陆高原面积占内陆总面积一半以上,东非大裂谷从马拉维湖分东西两支纵贯南北。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基博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峰。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3)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1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 泥鳅( 晰蜴,统称 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4)

      ——圣卢西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

      圣卢西亚有什么风俗习惯1

        该国人行握手礼,见面打招呼,告别道再见。亲密朋友见面拥抱、拍肩。进出公共场所和上下汽车,要让女士优先。到主人家做客、赴宴,一般都要带上些礼物。

        圣卢西亚男青年在向女孩求婚的路上遇见猫、蛇,则视为不祥之兆,而遇见黄鼬则认为是好兆头。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站在同一箩筐里,相互洒米。这一天,新郎还要往新娘额上涂点红粉以建筑示吉祥。

        圣卢西亚的城市建筑是欧式的,建筑有高层楼房,也有花园式的洋房。这个国家的旅游业十分发达,漂亮的宾馆、饭店、别墅在城乡到处可见。居民的衣着比较简单。由于全年气候炎热,人们多穿短袖衣裙。在正式场合穿西装和皮鞋。居民的主要食物是大米、玉米、面包、 鱼虾、鸡、牛肉、禽蛋、蔬菜、豆类、水果等。主要饮料是可口可乐、茶、咖啡、啤酒、龙酒等。圣卢西亚的民风民俗很奇特,男女都喜胖。

        注意:饭店通常要加收10$Cts%$的服务费和5%的住宿税;餐馆与出租车的小费均为10%。

        公共假期:新年(1月1-2日)、自力日(2月22日)、耶稣受难日、重生节、休息节(5月1日)、圣神来临节、基督圣体节、束缚日(8月1日)、国庆节(12月13日)、圣诞节(12月25-26日)。

      圣卢西亚有什么风俗习惯2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现在,泰国城市中的男子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深色的西装,打领带。妇女在正式社交场合穿民族服装,也可穿裙子;在日常生活中,可穿各式流行服装,但在公共场合忌穿短裤。 仪态礼仪

        在泰国,进入佛殿要脱鞋,进入当地人家的客厅也要脱鞋。他们讨厌在*时生活中拍拍打打的举止习惯,认为这是不礼貌的。当地人向上伸出小指表示和好,大拇指朝下表示失败,伸出弯曲的"食指则表示死亡。 相见礼仪

        生性宽厚,温和有礼的泰国人在见面时不是握手说哈罗,而是合掌说声“沙娃滴卡”。

        性格都很和善

        泰国人见面时要各自在胸前合十相互致意,其法是双掌男女之间见面时不握手,俗人不能与僧侣握手。 与别人谈话时不得戴墨镜,手势要适度,不许用手指着对方说话。从别人面前走过时(不管别人是坐着或站着),不能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必须躬着身子,表示不得已而为之的歉意。妇女从他人面前走过时,更应如此。学生从老师面前走过时,必须合十躬身。

        泰族的主要仪式大致可以分为加冕仪式、出家剃度仪式、洒水仪式、新屋落成仪式和其它仪式等。 泰国--佛教圣地:

        佛教在泰国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冒渎的行为均可能会遭受到拘禁,即使对于外国游客也是同样的。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5)

      ——坦桑尼亚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3篇

      坦桑尼亚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1

        有人说:在东非是饿不死人的,树下一站就能吃饱。因为东非邻近赤道,各种热带瓜果四季生长,即使人们不种庄稼,靠这些食之不尽的水果也能生存。这话虽然有点过分,但是坦桑尼亚人吃水果之多之广,却是事实。

        坦桑尼亚的水果类广量多,尤以芒果、木瓜、香蕉和菠萝为最。芒果、木瓜和香蕉树几乎到处生长。这些水果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淀粉和糖分,有的还可以入药,如木瓜,具有生津止渴、舒筋去湿等效力。芒果主要是生吃。许多人在早晨上班的路上吃上两个拣来的芒果就算是一顿饭了。饭店、餐馆里出害用新鲜芒果、木瓜和菠萝做成的水果沙拉和各种水果冷菜;家庭餐桌上,更有许多用水果做成的芒果酱、孔萝拌米饭、木瓜汤和各种水果酿制的酒;咖啡馆、饮食店以及大街上到处都有小贩,都出售用水果制成的清凉饮料,在赤道烈日下汗流夹背的时候喝上一杯,真有说不出的痛快。香蕉的种类有甜蕉、芭蕉和菜蕉等等。甜蕉供生吃和酿酒,芭蕉做菜,可以炸、炒、烤和蒸:有一种做主食的绿菜蕉有六、七寸长,没有却味,煮熟后味道如同土豆或芋头一样,主要用来做饭。

        坦桑尼亚人在饮食习惯上,一般都有爱吃牛、羊肉,爱喝咖啡,忌食猪肉、动物内脏、海鲜以及奇形怪状的食物,如鱿鱼、海参、甲鱼等。他们一般以玉米、大米 、甜薯为主食。其口味一般较重,不怕油腻,喜食辣味的食品,一般爱吃我国的四川菜肴。上层人士一般都爱吃英式西菜。

        坦桑尼亚各部族之间,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有的部族以畜牧业为主的,就以牛、羊为主食。有的以渔业为主,就以鱼虾为主食。以种香蕉为主的,则为香蕉为主食。例如,居住在北部维多利亚糊西面的哈亚族,就是以种植香蕉著称,他们习惯在香蕉林中修建住宅。哈亚族还有一条戒律,即忌吃飞禽,也不吃鸡和鸡蛋。他们也有养鸡的习惯,但只是为了报晓和用作祭品。此外,哈亚族也禁食昆虫,但不包括蚱蜢和白蚁。

        坦桑尼亚人一般都有爱吃牛、羊肉,爱喝咖啡,忌食猪肉、动物内脏、海鲜以及奇形怪状的食物,如鱿鱼、海参、甲鱼等。他们一般以玉米、大米、甜薯为主食。其口味一般较重,不怕油腻,喜食辣味的食品,一般爱吃我国的四川菜肴。上层人士一般都爱吃英式西菜。

      坦桑尼亚的饮食习俗是怎样的2

        坦桑尼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人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特点和不同嗜好。马萨伊族人的审美观就很个别,他们以女剃光头,男子梳辫子为美;有的部族妇女还以纹面为美。他们视自己的父母为最可亲最可信的人,视客人为最应受到尊敬的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尊称男客人为“爸爸”,对女宾客称“妈妈”。甚至他们对见到所有的人都这样称呼,就连父母也称自己的儿子为“爸爸”,称自己的女儿为“妈妈”。他们昵爱红色,因为它给人以兴奋和刺激。坦桑尼亚坦噶尼喀的克拉依族人为表敬意常用“蛇饭”招待客人。“蛇饭 ”是用一条只去五脏、不去头尾、不剥皮的红色花蛇放在谷粉里蒸煮成的。客人必须把“蛇饭”一次吃完,而且一定要把蛇此一起吃下去,不能吐掉。在主人看来红色蛇早一种幸福的象征。用红色蛇待客就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真诚友谊。客人不吃“蛇饭”或把蛇吐掉,则表示客人对主人的友谊不相信。他们偏爱丁香花,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美好和幸福。

        坦桑尼亚人与客人相见时,惯于先指自己的肚子,然后鼓掌,再相互握手。坦桑尼亚妇女们遇见外宾时,握完手后便围着女外宾转圈,嘴里还发出阵阵尖叫,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对客人最亲热最友好的表示。东道主往往在来访者离境时赠送礼物。此时,客人可以还赠主人礼物(但不要送花)。相互引见时习惯上握手为礼。口头问好时说一声“jambo”也是很常见的。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6)

      ——鄂温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菁选3篇)

      鄂温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1

        鄂温克族一般对死者实行殓棺土葬,举行送葬仪式。过去也曾有树葬和火葬的习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对已故长辈,子女要服孝,并在春节、清明节等日子,举行扫墓、祭奠活动。

      鄂温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2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和瑟宾节等。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瑟宾节是每年的6月18日,“瑟宾”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瑟宾节是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这天人们会身着盛装参加聚会,由酋长来主持节日,节日上会有抢银碗,米日干车,赛马等各种体育竞技。还有人们特别注重的祭拜火神,祭拜祖先的仪式,之后会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特有每年6月18的瑟宾节和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

      鄂温克族有什么风俗习惯3

        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

        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

        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扩展7)

      ——纳西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菁选3篇)

      纳西族有什么风俗习惯1

        一、日常礼仪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二、饮食

        1、饮食习惯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2、特色饮食

        丽江粑粑:做工精细、选料考究,采用当地上等麦面,用化油、香油鸡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夹馅,之后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内泡、色香味俱佳的饼点。

        纳西米灌肠:是纳西人风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

        鸡豆凉粉: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豌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

        三、住屋形式

        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四、婚俗

        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过去有少数“抢婚”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宗族)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

        新郎家请东巴择吉日准备生命神之箭、桩、竹篓、塔、桥、梯、石、线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别祖灵、娘家亲人及火塘灶;新娘进新郎家后行洗头礼;进母房(祖房)拜火塘灶边的祖灵和神灵;东巴主持举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线的仪式,是婚礼的核心内容。届时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铜锁和木升,有的则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桩,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东巴边咏诵经书,边在新郎新娘的额头抹酥油祝吉,继而一一抹酥油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龛、火塘中的铁三角架、火塘边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粮柜、铜锁、木升等上并咏诵相应的祈福语。其整个过程与东巴教密不可分。

        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族婚俗,订婚按周礼的六礼:问名,纳采,会亲(在丽江称之为亲家会),过门(丽江称请媳妇),送礼柬,迎亲。在接亲,宴客,分大小,回门等婚礼程序上也大量融进了汉式习俗。

        泸沽湖地区的纳人(摩梭人)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

        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血统也依母系计算。

        五、传统节日

        1、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2、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3、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纳西族节日“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4、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5、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6、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7、“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8、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纳西族有什么风俗习惯2

        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芒康县。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 ,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纳西族有什么风俗习惯3

        丽江坝区过去的纳西人,由于在1723年雍正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受汉族文化影响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实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儿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猪,酒聘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三从四德,夫唱妇随等汉族传统伦理,丽江纳西与汉族、藏族联姻的较多。在本民族内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绝对禁止同家族的人结亲。结婚,一股都要经过订亲、请酒,举行婚礼的程序。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在部分纳西族地区,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风。这也是一种古老婚俗的遗风,反映了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现代社会中的“抢婚”,仅是一种形式,并非真的强抢,而是男女双方的一种默契,为了以“生米已成熟饭”来搪塞对婚姻持有异议的女方父母。

        纳西人的`殉情风俗。情侣决定殉情后,有的会把自己的决定告诉自己最好的朋友,个别的殉情女子还会把这一决定告诉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同样会保守秘密。大多数殉情者会选择在高山上险峻难达、草木茂盛的地方自缢而死。

        纳西族是一个爱情自由的民族。殉情之风盛行始于明清之际,究其原因有三:首先,明清时期,汉族文化对云南地区的影响逐渐增大,特别是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强行引进的汉族恋爱婚姻形态与纳西族传统的恋爱婚姻形态相冲突;其次,东巴教的介入对此风盛行有很大推动,据说在每次大祭风仪式(祭殉情而死的情死鬼的仪式)之后都会有情侣相约殉情;再次,与纳西人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纳西族的叙事长诗《鲁般鲁饶》记载的是一对纳西青年殉情的故事,与汉族的《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纳西族却没有受汉族儒家文化三纲五常等的束缚,因而也把殉情的原因由人的主观因素转到了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因素(神鬼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对婚姻自由的认可和国家支持,殉情之风已逐渐绝迹,可谓还了纳西族人民的本来风貌。但是,不可遗忘的,是那一段由一个个爱情婚姻悲剧组成的悲惨壮烈的纳西历史。

    • 相关热词搜索: 坦桑尼亚 有什么 风俗习惯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3篇 坦桑尼亚有什么风俗习惯1 印度尼西亚的风俗礼仪禁忌
    • 上一篇:2023关于端午节作文锦集9篇
    • 下一篇:2023年坚持早安心语3篇
    • 推荐排行
    • 党委审批接收预备党员会议记录4篇
    • 党章第七章党的纪律心得13篇
    • 教育系统“护蕾行动”工作方案6篇
    • 2022年意识形态领域分析研判报告3篇
    • 2022年社区党委会议记录9篇
    • 支部党员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5篇
    • 派出所党支部6月份党小组会议8篇
    • 党支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
    • 领导讲故事学理论演讲稿6篇
    • 党员公开承诺情况登记台帐1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