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过年风俗1 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以前,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虽然物质匮乏,可是凭票供应、人人*等也是不争的事实。到了春节的时候,官方就会发下许多节日供应的票证,从粮油到肉食,从布料到棉花,从自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宜昌过年风俗,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在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以前,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虽然物质匮乏,可是凭票供应、人人*等也是不争的事实。到了春节的时候,官方就会发下许多节日供应的票证,从粮油到肉食,从布料到棉花,从自行车到电视机。春节的印象中,我经常早早的到现在位于时代广场的*路肉店用菜篮排队,可真正忘不了的却是凭票供应的杂糖。
有人把杂糖归纳进春节文化的一部分,这一点很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杂糖,六十年代生活改善了,出现了节日的新衣服;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变成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八十年代进步到冰箱、彩电、洗衣机,之后就是“一切向钱看”,“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变为空调、电脑、录像机,到了二十一世纪,就干脆变成房子、车子和票子了,春节的年味就开始变得淡化了。
*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是饴糖,远在西周时就已经有关于饴糖的记载。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在我们宜昌被称为“打巴糖”,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至今偶尔还能在宜昌的街头巷尾碰见。
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而且很有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回国以后,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发明了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沿用了千余年,并传入日本和东南亚。可是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甜菜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机械化制糖起步很早,上世纪三十年代,*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往往中途夭折,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直到新*成立以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甘蔗制糖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一南一北,各领风骚。可是在过去,尤其是春节的那段时候,杂糖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杂糖不是现在的散装糖果,也不是那种进口的什锦糖果,而是把一些用糖制作的小点心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的统称。杂糖是川渝的称呼,而在武汉被称为酥杂糖,是宜昌人人办年货必办的食品之一,也是宜昌人送年礼的传统礼品之一,更是春节款待客人的零食之一。我的印象里,杂糖可能是当时最奢侈的零食了。
拜年在宜昌也同样有很多讲究,正月初一拜父族的爷爷奶奶、伯伯叔叔;正月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和舅舅;正月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宜昌话那叫“走丈母娘”;正月初四拜亲朋好友。一般是按亲疏远近来安排拜年的顺序,但宜昌的风俗拜年一般应在初六之前完成,去得迟了人家就会觉得受了冷落,会因此影响到两家的关系。那可是一个也不能少的。
过去的风俗说的是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有些商店会在那一天新年之后第一次重新开业,图个吉利,同样有很多做生意的都要到寺庙烧头炷香,祈求新的一年财源滚滚。据说最高的头炷香已经卖到九十九万,出家人也变得铜锈熏天,少林寺的那个方丈就是这样,不信也罢。
现在一般到正月初八工厂和企业就开始上班做事了,据说宜昌话叫“做发事”,这天开工单位的很多,因为*人喜欢那个谐音“发”的八,所以大家认为初八开工整年都会顺。不过也就是一个形式,正月初八年还没有拜完,亲朋好友还没有家家走到,那些好酒好菜还没有吃完,春节还在进行时。据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可是宜昌好像没有纪念的活动。
宜昌的规矩太多,在这里一言难尽。只是记得家里没了老人的下辈,在三年之内不能出门到别家串门,只能守在家里尽孝道;正月初一到初三是不能倒垃圾、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那叫“有吃有剩”,大过年的只准吃剩饭,别的地方不知有没有这样的风俗?后来就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饭吃,反正不准煮新鲜饭。当然大过年的不能向外泼水,以免走了“财喜”。一直要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把家里这么多天积累的垃圾拿出门倒掉,这叫“送穷”。
“习俗,本质源自希望。”这是黄世堂在《春俗大观》一书中做出的精辟结论,我十分信服。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
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拜年
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爆竹
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民谚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故元宵节又称“灯节”。在灯节里,宜昌城里大街小巷各户人家在大门挂有各式彩灯。各走马灯上的图画五彩缤纷,常见的图画除有花鸟鱼虫、山川景色外,更有令人喜于驻足观赏的民间传说故事——哪吒闹海、大闹天空、大战长坂坡、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刘海砍樵、天仙配、白蛇传等。
正月十五的灯谜会,不同于街头的"热闹场面,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文雅活动。
春节期间,宜昌各县市区也会有相关的灯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