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忆江南教学设计,菁选3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 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好:美好 。
旧曾谙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红胜火 胜:胜过、强过。
忆江南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
(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 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 江花 红胜火
忆江南 能不忆江南?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这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使学生感悟着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了解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对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师:春天又一次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我们身边,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可以用一两个词语、一首诗、一首歌来描绘。
师: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板书)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出示课件)
教师简介词
师:今天,老师就请这位诗人带大家去那个处处小桥、流水、人家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江南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将带我们在他的千古名作《忆江南》中,去细细地品位江南的美,还等什么呢?赶快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赏读诗句:
师:请同学们再轻声的读读这首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理解诗句后赏读诗词。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词的大意,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试试看,请同学接着老师的话读词前两句
谈对江南的美,并回忆关于江南的诗句。再次引导读词前两句。
过度:同学们,这首词中让白居易感到最美,印象最深的一道风景是什么呢?找出那最美的风景读给大家听
板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学生谈对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的理解并带着这份情感来读这两句。
(2)、出示课件,观江南美景
再次感受江南的美,并引导学生读出美。
(3)、江南的美景真是无法用语言能描绘的,我觉的唯有歌声才 能将它的美充分抒发出来,让我们一起去聆听着美妙的歌声。再次感悟江南的迷人。
3、关注标点“?”
师:在古代,所有的词都没有标点,这标点是后人为了读停顿方便,加上去的。既然是后人加上去的,老师不禁要问,如果让你给最后一句词加标点,除了加问号,还可以加什么?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读出来。)
4、深入探究,体味深情。
师:同学们,词读到这儿,老师的脑子里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我们看来,这江花、江水都是很*常的江南景物,为什么白居易却觉的如此的美丽?
出示课件:了解白居易的经历。
他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带这这份情感再读全词。
五:阅读拓展,延伸情感。
师:这么好的江南,仅用一首词怎么能说得尽,道得完呢,所以白居易又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另外两首忆江南。出示:忆江南三首词。整体感悟。
小结:白居易的江南情深刻于心,江南的好也将永留我们心田,如果你也对江南有着一份别样的情感,那么带着这份情感好好的读一读,品一品这三首词。
《忆江南》教后反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的美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对江花、江水的引导使学生感悟着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但在授课中,引导还不够到位,使学生对江花、江水的谈的没有设想中的那么丰富,品位语言的魅力还不够,因此,今后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读文感受语文的魅力。也多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为今后扫除阅读障碍,奠定基础。
[教学构想]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言语美感,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晴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丰富表象
1、教师导言: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或一首诗词或一两首歌来描绘。
学生可能会回答:
词语类: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春意盎然、鸟语花香……
诗词类:《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歌曲类:《嘀哩嘀哩》《春之歌》《小燕子》……
2、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用优美的语言来赞美她。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忆江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忆江南》)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3、你知道什么是词吗?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4、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关于春天的表象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二、读——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俗话说,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词朗诵,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好吗?(播放配乐词朗诵,想象江南风光。)
2、这么美的词,想读吗?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谙”的读音。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找伙伴、找老师共读,男女生对读,小组分配读等。)
4、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对词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重点理解的词句有:“蓝”的古今异义;“谙”的意思;“红胜火”、“绿如蓝”的比喻写法等。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三、议——研讨探究,解决疑难
这首词的意思总体上比较容易把握,最大的疑难可能有二:一是对“日出江花红胜火”中“江花”的理解;二是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词中具体写江南好的只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可组织学生在读议中加深理解。
1、对“江花”的理解
生:“江花”指的是江畔的红花。红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艳丽夺目。
生:我觉得“江花”写的并不是花,应该是江面上的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得胜过了火焰。
师:看来,你们在理解“江花”时出现了分歧,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读这首词,看看插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江花”到底指什么?
(生再次与学习伙伴研读,读后交流。)
生:从图画上来看,“江花”应该是江畔的花,而不是江面上的浪花。
生:作者把“江花”和“火”进行比较,既然是比较,两种事物应该有可比哇。江水本身是绿的,火焰是红的,它们没有可比性。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江花”应该是指江边的花。
生:我有补充。江边的红花正因为有了阳光的照耀才会更红,因此它红得胜过了火焰。
生:如果把“江花”理解为“江面上的浪花”,那么这一句词写的就是江水,而下一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也是江水,那不就重复了吗?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江花”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
2、理解江南“好”在哪里?
(1)研读课文,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生1:江南“好”在“江花”。(读“日出江花红胜火”)你看,太阳升起来了,天边是通红通红的朝霞,江畔是大片大片鲜艳的红花,江花被朝霞映得火红火红的,胜过了燃烧的火焰。(多媒体展示这一画面,让学生尽情欣赏,诵读诗句。)
生2:江南“好”在“江水”。出示“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它的颜色像蓝草一样青绿,整个江水就像晶莹碧透的翡翠。
生3:江南“好”在“红日”。红花、绿水固然是美的,但如果缺少了太阳的光辉,这景色就逊色了一半。太阳,使江花更艳,也为江面铺上了一条红绸缎,多美啊;没有了阳光,江花也不会那么红艳了,江面上也失去了五彩斑斓。正应了那句老话:红花还需绿叶衬。
生4:正由于江南好,所以作者才发出“能不忆江南?”的感叹。这是因为作者曾经生活在江南,亲身体验过江南之美,对故土风光的迷恋,使他久久不忘江南。“能不忆江南”一句从侧面烘托出了“江南好”。
(2)填充练习: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请把学过的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对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的探究,既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了机会,也使学生对江南关景的认识和感知更加丰富,特别是填充练习的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激活已有知识,通过自己的重新组合填补了“好”字留给读者的空白,使江南春色美景得到个性化、形象化、多样化的展现。同时,也提取和巩固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品——体昧语言,感悟诗情
1、推敲语句。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如:首句“江南好”。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三、四句抓住朝阳、江花、江水等景物,通过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一句,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烘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2、展开想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江南之美: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3、蕴情吟诵。播放古筝伴奏曲,进行配乐诵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品味语言、欣赏语言,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促进语言积累,得到美的熏陶,乃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五、比——比较异同,归纳总结
1、比较学习。这三首词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学生根据上面的要求独立思考,做好发言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引导归纳。相同点: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都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不同点:从诗人所在的时间、地点、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3、感情朗读。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适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主导,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对比,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拓——课外延伸,丰富积累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自学白居易的其他两首《忆江南》。
3、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