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教师化学教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
    • 发布时间:2023-07-26 12:10:05 | 来源:网友投稿
    •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教师化学教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教师化学教学教案(合集)(精选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参加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建设。敲定一个主题班会,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
      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 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学设计方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 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
      (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 作气体燃料;

      ②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 相关热词搜索: 合集 人教版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化学教学教案(合集)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 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案
    • 上一篇:中秋节幼儿园中班综合活动教案(7篇)【优秀范文】
    • 下一篇:幼儿园教师教学教案设计(7篇)
    • 推荐排行
    • 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教案1
    •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7篇
    • 军神教案一等奖_雨月网9篇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教案3篇
    • 小班舞蹈小鸭子嘎嘎嘎教案3篇范本
    •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全文)
    • 大班科学我是小中医教案与反思3篇(
    • 廉洁从教案例5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真棒》
    • 2023年新冠病毒大揭秘科学大班教案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