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合集(精选文档)
    • 发布时间:2022-11-23 16:50:05 | 来源:网友投稿
    •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合集(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合集(精选文档)

      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小编带来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能够体会诗歌情思、哲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样的魅力呢?

      二.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三.背景资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四.细读感悟

      1.读出节奏;感受意蕴。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3.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注: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则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

      4.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强大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

      3、联系学生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1、议论文三要素在本课的体现。

      2、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教学难点:1、编写本文的结构提纲。

      2、对文中难句的理解。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请一学生讲《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

      师小结:“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好的理论也不能脱离实际。下面,我们就学习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他告诉我们科学发明创造应当靠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丁肇中----(点学生介绍)

      三、检测预习:

      1、生翻开这课的《导与练》,师找四名学生上台写出“基点梳理)1—4的答案,鼓励学生提出另外的生字难词,师生共同点评纠正。

      2、师补充:根据所给内容在课文中找出相应词语写在括号里。(师说生答,师把词板书在黑板上。)

      A、形容非常顺利,没有阻碍。( 一帆风顺 )

      B、置身于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袖手旁观 )

      C、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 )

      D、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 )

      E、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彷徨 )

      四、感知文本:点生按座次朗读课文,一人一段,要求:不能添读、漏读、错读,声音要宏亮,吐词要清楚;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五、巩固铺垫:师生一起回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同学们可结合课文后边方框里的文字回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2、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3、怎样理解论据呢?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它又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4、那什么是论证呢?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推理论证等,在议论文中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论证方法说理,很少只用一种方法。

      六、活学活用:那么本课的论点是什么?你能为本文列出结构提纲吗?利用刚才所复习的议论文知识,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可推举一个代表把讨论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人则写在书上或者预习本上。师生共同订正。(板书)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证明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七、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格物致知“出自何处?是什么含义?

      A、“四书”中的《大学》开篇之“大学之道”

      B、含义是从探索物体而得到知识。而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有这种精神?

      A、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通过接触事物和实地实验不断获得新知识。

      B、如果缺少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所学知识只能从书上获得,一旦面临真正的实验,就会不知所措,就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A、传统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B、a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功课成绩好,但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b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缺点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八、说古论今: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壤上至今还没有诞生诺贝尔奖?谈谈你的反思。你觉得一个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主动塑造自己为国争光?可畅所欲言。

      九、走进文本:生自由读课文,进一步走进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他是采用什么论据和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

      二、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在书上找答案。(事例论据,道理论据;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

      三、师生互动:继续研读课文。

      1、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实验的精神”?

      实验的精神就是积极的探测,细致具体的计划。

      2、第8、9两段都是论述“实验”的内容,删去一段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8、9两段分别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使论证严密,更有说服力。

      3、将第10段中的“不常有”改为“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不常有”说明“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会经常出现,但不是不可能出现,如果改为“没有”就太绝对化了。

      4、第12段中的“这样”指什么内容?

      “这样”指“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

      5、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段话怎样理解?你能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吗?

      A、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B、示例: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6、哥白尼为了_教会的“地心说”,翻阅大量文史资料,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最终提出了“日心说”,除了以上这些实例,你还知道哪些能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重要性的实例?说出来大家听听。

      例:A、以前流传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而达尔文经过长期考察通过化石发现人是由类人猿演化而来;B、以前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而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成功,发现地球是圆的。

      四、探究语言:本文限制性修饰词语的运用及关联词语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连贯性,试找出文中这些词语句子和你的同学一起探讨。

      1、“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惟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惟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只有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别无它路,强调了实践,探索的重要意义。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三个词语位置能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地选择正确的目标,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这三个词位置不能调换。

      3、试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两句话内容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A句关联词“不是……而是…….”列出两种实验态度作比,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到怎样才能取得实验的成功,强调了“积极的探测”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B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2.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七律长征》,谈感受。_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诗人臧克家说:“_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雪》。

      二、介绍_

      _(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_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_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_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_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体会魅力

      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

      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五、再读这首词,感知

      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

      上阕:写景抒情赞壮丽河山

      下阕:评古论今颂当代英雄

      领字分别是“望”、“惜”

      第二课时

      六、三读诗文思考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6.这首词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七、读词的上阕:1、描写什么?2、如何描写?3、上阕表现了什么?

      八、精读上阙,合作探究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2、发挥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象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九、读下阕:1、写什么?2如何写?3表现什么?

      第三课时

      十、精读下阙,合作探究

      1、全词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这有赖于上下阕的自然过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2、作者评论了哪几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为何要评论他们?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输文采”、“稍逊风_”、“只识”一一做了贬谪。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历史作用。

      3、“惜”字领起哪些句子?有何含义?

      “惜”字的丰富含义:

      a、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b、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了他们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风流人物”指谁?最后三句意义何在?

      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

      事过境迁,千古风流人物都已过去,而今,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能够促进祖国统一繁荣,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表现了_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评古论今,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到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从而将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

      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

      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

      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wWw.xKb1.coM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布置作业阅读艾青的《太阳》一诗.

    • 相关热词搜索: 合集 教案 九年级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合集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5篇 语文九年级个人教案5篇课文
    •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教案合集(完整)
    • 下一篇: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合集
    • 推荐排行
    • 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教案1
    •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7篇
    • 军神教案一等奖_雨月网9篇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教案3篇
    • 小班舞蹈小鸭子嘎嘎嘎教案3篇范本
    •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全文)
    • 大班科学我是小中医教案与反思3篇(
    • 廉洁从教案例5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真棒》
    • 2023年新冠病毒大揭秘科学大班教案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