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范文推荐)
    • 发布时间:2022-11-24 19:50:06 | 来源:网友投稿
    •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范文推荐)

      教案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数学教案吗?不妨与我们分享一下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592610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公式的本质,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公式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语言表述(学生自己的语言)、几何解释.

      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几何解释.

      2、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问题1:请说出平方差公式,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问题2:平方差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问题3:平方差公式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举例说明.

      问题4:想一想、做一做,说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1)(a+b)2(2)(a-b)2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说说理由,并且不直接给出正确评价,还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1)四块面积分别为:、、、;

      (2)两种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

      ①整体看:边长为的大正方形,S=;

      ②部分看:四块面积的和,S=.

      总结:通过以上探索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1:通过以上探索学习,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提出的问题4正确的结果是什么了吧?

      问题2:如果还有同学不认同这个结果,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继续探索.(a+b)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请你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到猜想、感觉得到的不一定正确,只有再通过验证才能得出真知,但还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见解,但要验证)

      问题3:你能说说(a+b)2=a2+2ab+b2

      这个等式的结构特点吗?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结构特点:右边是二项式(两数和)的平方,右边有三项,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乘积的二倍)

      问题4:你能根据以上等式的结构特点说出(a-b)2等于什么吗?请你再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总结:我们把(a+b)2=a2+2ab+b2(a–b)2=a2–2ab+b2称为完全平方公式.

      问题:①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强化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和是加来差是减.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2)(4x+5y)2(3)(mn-a)2

      解:(2x-3)2=(2x)2-2o(2x)o3+32

      =4x2-12x+9

      (4x+5y)2=(4x)2+2o(4x)o(5y)+(5y)2

      =16x2+40xy+25y2

      (mn-a)2=(mn)2-2o(mn)oa+a2

      =m2n2-2mna+a2

      交流总结: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确定首、尾,分别平方;

      (2)确定中间系数与符号,得到结果.

      四、练习巩固

      练习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3:

      (练习可采用多种形式,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也可学生独立完成后,学生互相批改,力求使学生对公式完全掌握,如有学生出现问题,学生、教师应及时帮助.)

      五、变式练习

      六、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2、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数式;

      (2)公式的结果有三项,不要漏项和写错符号;

      (3)可能出现①②这样的错误.也不要与平方差公式混在一起.

      七、作业设置

      #592498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2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

      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更简便.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 (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12,12的一半应为14,因此,应加上(14)2,同时减去(14)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1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1 解方程:

      (1)10x-4.9x2=0 (2)x(x-2)+x-2=0 (3)5x2-2x-14=x2-2x+34 (4)(x-1)2=(3-2x)2

      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 (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25,x2=35

      C.(x+2)2+4x=0,∴x1=2,x2=-2

      D.x2=x,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4页 练习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6,8,10,11

      #592497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0 (2)ax2+bx+3=0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b+b2-4ac2a,x2=-b-b2-4ac2a(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bax=-ca

      配方,得:x2+bax+(b2a)2=-ca+(b2a)2

      即(x+b2a)2=b2-4ac4a2

      ∵4a2>0,当b2-4ac≥0时,b2-4ac4a2≥0

      ∴(x+b2a)2=(b2-4ac2a)2

      直接开平方,得:x+b2a=±b2-4ac2a

      即x=-b±b2-4ac2a

      ∴x1=-b+b2-4ac2a,x2=-b-b2-4ac2a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2a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x2-2x+12=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2页 练习1.(1)(3)(5)或(2)(4)(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习题4

      #593897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 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12.3.2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 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12.3.2 等边三角形(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 新授: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

      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

      ∠ABC=120o, 求证: AB=2BC

      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 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592557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 相关热词搜索: 科目 初中数学 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教资科目三教案设计方案
    • 上一篇:2023年小学生健康教育教案(全文完整)
    • 下一篇:幼儿体育游戏教案
    • 推荐排行
    • 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教案1
    •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7篇
    • 军神教案一等奖_雨月网9篇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教案3篇
    • 小班舞蹈小鸭子嘎嘎嘎教案3篇范本
    •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全文)
    • 大班科学我是小中医教案与反思3篇(
    • 廉洁从教案例5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真棒》
    • 2023年新冠病毒大揭秘科学大班教案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