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 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
    • 发布时间:2022-12-05 12:10:10 | 来源:网友投稿
    •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

      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

      物理规律的数学语言体现了物理学的简洁特征。比如:牛顿第二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课 题 7.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 4 课 时 计划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R0时分子力为零,知道R0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4)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 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内容板书 关键点拨

      加工润色 分子力的特点

      1.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的是(  ).

      A.一般固体难于拉伸,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一般液 体易于流动和变成小液滴,说明液体分子间有斥力

      C.用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越打越费力,说明 压缩后的气体分子间有斥力

      D.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这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

      解析 固体难于拉伸,是分子间引力的表现,故A 对;B中液体的流动性不能用引力、斥力来说明,它的原因是化学键的作用;自行车胎内越打气,气体越多,气体的压强会越大,打气就越费力,这不是分子斥力的结果,况且分子斥力始终存在;在气体状态下,分子力表现为引力.钢分子间有空隙,油从筒中溢出,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不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故只有A正确.答案 A

      2.(20__ ·济宁高二检测)当两个分子之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面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

      B.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只有引力作用

      C.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D.两分子 间的距离等于2r0时,它们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解析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A、B错误;当rr0时,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故D正确.答案 D

      分子力做功

      3.两个分子从远处(r>10-9 m)以相等的初速度v相向运动,在靠近到距离最小的过程中,其动能的变化情况为(  ).

      A.一直增加 B.一直减小

      C.先减小后增加 D.先增 加后减小

      解析 从r>10-9 m到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随距离的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动能增加;当分子间距离由r0减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随距离减小,分子间作用力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D正确,A、B、C错误.答案 D

      4.甲、乙两个分子,甲固定不动,若乙分子从靠近到不能靠近的位置开始使两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直到大于10r0,则乙分子运动的加速度,速度如何变化?

      解析 乙分子的加速度先减小,再增大,再减小;乙分子运动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 见解析

      教学目的:

      1、了解光的电磁说及建立过程;

      2、了解各种电磁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由于频率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特性。并熟悉它们的不同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光具有波动性,它是以什么实验事实为依据的?

      导入新课

      1、光的电磁说

      19世纪初,光的波动说获得很大成功,逐渐得到人们公认。

      但是当时人们把光波看成象机械波,需要有传播的媒介,曾假设在宇宙空间充满一种特殊物质“以太”,“以太”应具有的性质,一是很大的弹性(甚至象钢一样)二是极小的密度(比空气要稀薄得多),然而各种证明“以太”存在的实验结果都是否定的,这就使光的波动说在传播媒介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19世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的理论,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提出电磁波是横波,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根据它跟光波的这些相似性,指出“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光的电磁说。

      1888年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它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与麦克斯韦的预言符合得相当好,证实了光的电磁说是正确的。

      2、电磁波谱

      我们已知无线电波是电磁波,其波长范围以几十千米到几毫米,又已知光波也是电磁波,其波长不到1微米,可见电磁波是一个很大的家族,作用于我们眼睛并引起视觉的部分,只是一个很窄的波段,称可见光,在可见光波范围外还存在大量的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等等。

      (一)、红外线

      发现过程:

      1800年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用灵敏温度计研究光谱各色光的热作用时,把温度计移至红光区域外侧,发现温度更高,说明这里存在一种不可见的射线,后来就叫做红外线。(用棱镜显示可见谱)

      特点:最显著的是热作用

      应 用:

      (1)红外线加热,这种加热方式优点是能使物体内部发热,加热效率高,效果好。

      (2)红外摄影,(远距离摄影、高空摄影、卫星地面摄影)这种摄影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

      (3)红外线成像(夜视仪)可以在漆黑的夜间能看见目标。

      (4)红外遥感,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戡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估计家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台风、寒潮。

      (二)、紫外线

      发现过程:

      1801年德国的物理学家里特,发现在紫外区放置的照相底板感光,荧光物质发光。

      特性: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还有很强的荧光效应,杀菌消毒作用。

      应用:

      紫外照相,可辨别出很细微差别,如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留在纸上的指纹。

      照明和诱杀害虫的日光灯,黑光灯。

      医院里病房和手术室的消毒。

      治疗皮肤病,硬骨病。

      (三)、伦琴射线

      发现过程: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时,发现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射到玻璃壁上,管壁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伦琴把它叫做X射线。

      产生条件:高速电子流射到任体固体上,都会产生X射线。

      特性:穿透本领很强。

      应用:

      工业上金属探伤

      医疗上透视人体。

      此外还有比伦琴射线波长更短的电磁波,如放射性元素放出的r射线

      (四)、电磁波谱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r射线合起来构成了范围广阔的电磁波谱。

      从无线电波到r射线,都是本质相同的电磁波,它们的行为服从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由频率或波长的不同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波长越长的无线电波,很容易表现出干涉、衍射等现象,随波长越来越短的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r射线要观察到它们的干涉、衍射现象、就越来越困难了。

      本节授课内容:
      §17.1 能量量子化 个人观点 备课人:范世豪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热辐射及热辐射的特性。

      2.了解黑体辐射,了解黑体热辐射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

      3.了解能量子的概念 及提出的科学过程,领会这一科学突破过程中科学家的思想。

      4.了解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于物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量子的概念。

      难点: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1.黑体与黑体辐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7第一段,思考:什么是热辐射,物体的热辐射有什么特性?(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1)热辐射现象

      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由于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激发而造成的,它与温度有关,因此称为热辐射。

      所辐射电磁波的特征与温度有关。

      当温度升高时,热辐射中较短波长的成分越来越强。。例如:在给铁块加热使其温度升高时,从看不出发光到暗红到橙色到黄白色 ,这表明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课件展示:铁块在温度升高时颜色的变化(下图)。

      1

      1 热辐射

      ①定义

      ②特性

      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2)黑体

      除了热辐射之外,物体表面还会吸收和反射外界射来的电磁波。不同的物体吸收和反射电磁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课件展示黑体模型(如下图)并进行阐释。

      不透明的材料制成带小孔的空腔,那么射入小孔的电磁波在空腔内表面会发生多次反射和吸收,最终不能从空腔射出。这个小孔可近似看作黑体。

      2.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一般材料的物体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材料的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除与温度有关,还与材料的种类和表面状况有关,而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研究黑体辐射的规律是了解一般物体热辐射性质的基础,请阅读教材“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稍后,课件展示(如下图)并讲解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

      辐射强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聚变反应的特点及其条件.

      2.了解可控热核反应及其研究和发展.

      3.知道轻核的聚变能够释放出很多的能量,如果能加以控制将为人类提供广阔的能源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培养他们归纳与概括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导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热爱科学、勇于献身科学。

      2.认识核能的和平利用能为人类造福,但若用于战争目的将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人类早日和平利用核聚变能而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重点

      聚变核反应的特点。

      聚变反应的条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1:利用核能的两大途径分别是什么?

      ☆学生:轻核的聚变核重核的裂变。

      复习提问2:利用重核裂变获取核能时,有哪些不利因素?

      ☆学生:燃料利用率低,废料处理存在隐患。

      复习提问3:什么是核子平均质量?从核子平均质量曲线可以看出,最大效能利用核能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原子核的质量除以核子总数;轻核聚变。

      教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美国用了7年。氢弹爆炸释放核能是通过轻核的聚变来实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聚变的问题.

      学生:学生认真仔细地听课

      点评:通过介绍我国第一氢弹爆炸,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二)进行新课

      1.聚变及其条件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什么叫轻核的聚变?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回答: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反应叫做聚变。

      投影材料一:核聚变发展的历史进程

      提问:请同学们再看看比结合能曲线(图19.5-3),想一想为什么轻核的聚变反应能够比重核的裂变反应释放更多的核能?

      让学生了解聚变的发展历史进程。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因为较轻的原子核比较重的原子核核子的平均质量更大,聚变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能产生更多的质量亏损,所以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就更大

      点评: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归纳补充:

      (1)氢的聚变反应:

      21H+21H→31He+11H+4 MeV、

      21H+31H→42He+10n+17.6 MeV

      (2)释放能量:ΔE=Δmc2=17.6 MeV,平均每个核子释放能量3 MeV以上,约为裂变反应释放能量的3~4倍

      提问:请同学们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说明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并分组讨论。

      得出结论

      微观上:参与反应的原子核必须接近到原子核大小的尺寸范围,即10-15 m,要使原子核接近到这种程度,必须使它们具有很大的动能以克服原子核之间巨大的库仑斥力。

      宏观上:要使原子核具有如此大的动能,就要把它加热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

      点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考虑核聚变的条件,有助于加深理解。

      教师说强调:聚变反应一旦发生,就不再需要外界给它能量,靠自身产生的热就可以维持反应持续进行下去,在短时间释放巨大的能量,这就是聚变引起的核爆炸。

      教师补充说明:

      (1)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和很多恒星的内部温度高达107 K以上,因而在那里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不断向外界释放着巨大的能量。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26 J,地球只接受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太阳在“核燃烧”的过程中“体重”不断减轻。它每秒有7亿吨原子核参与碰撞,转化为能量的物质是400万吨。科学家估计,太阳的这种“核燃烧”还能维持90亿~100亿年。当然,与人类历史相比,这个时间很长很长!

      教师:希望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太阳能有关方面的知识及其应用。

      (2)上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利用核聚变反应制成了用于战争的氢弹,氢弹是利用热核反应制造的一种在规模杀伤武器,在其中进行的是不可控热核反应,它的威力是原子弹的十几倍。

      提问:氢弹爆炸原理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课本图19.7-1是氢弹原理图,它需要用原子炸药来引爆,以获得热核反应所需要的高温,而这些原子炸药又要用普通炸药来点燃。

      [教师点拨]

      [录像]氢弹的构造简介及其爆炸情况。

      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还能通过什么方法实现核聚变?

      学生回答:日英开发出激光核聚变新方法、有人提出利用电解重水的方法实现低温核聚变。

      点评:学生自学看书,自己归纳总结,

      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可控热核反应

      (1)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很多优点

      提问:目前,人们还不能控制核聚变的速度,但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和尝试可控热核反应,以使核聚变造福于人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验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了解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哪些优点?

      投影材料二:可控热核反应发展进程

      例: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发生聚变,其核反应方程是21H+31H→42He+10n,其中氘核的质量:mD=2.014 102 u、氚核的质量:mT=3.016 050 u、氦核的质量:mα=4.002 603 u、中子的质量:mn=1.008 665 u、1u=1.660 6×10-27kg,e = 1.602 2×10-19C,请同学们求出该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学生计算:

      根据质能方程,释放出的能量为:

      教师点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约为3.3MeV,而铀核裂变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量约为1MeV。

      授课题目 3.5~6核裂变 核聚变 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核裂变现象,理解核裂变放出巨大能量的道理

      2. 能根据质能方程计算裂变放出的能量

      3. 知道什么是链式反应,什么是临界体积

      4. 知道聚变反应,理解聚变放出巨大能量的道理

      5. 知道可控核聚变反应的优缺点及研究进展情况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结合能的学习和计算,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

      2.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了解核反应堆的原理及核电站的作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核裂变与核聚变的应用,体会物理学的价值和威力。

      2. 通过了解核武器、核电站等诸多核知识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既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类带来灾难。

      教学重点 核裂变和核聚变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核裂变的两个应用及核聚变的点火难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举例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或板图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 检测内容 检测结果

      及补救措施 针对

      教学

      重难

      点的

      当堂

      检测

      反馈

      教反思

      教 学 过 程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引入 1. 复习引入:原子核的结合能如何计算?

      2.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原子核蕴含了巨大的能量,今天我们学习原子核能量的两种应用核裂变和核聚变。

      2. 核裂变 1. 概念:重核分裂成几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的现象称为核裂变。

      2. 练习。哪些属于核裂变反应。

      3. 核裂变能放出巨大能量,核燃料与煤释放能量的对比。(具体计算留作作业)

      4. 链式反应、临界体积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观察振动的偏振现象

      2、知道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3、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4、能运用偏振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光现象

      重点难点:知道光的偏振现象及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一种横波

      复习提问:

      (1)什么是横波?什么是纵波?

      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抖动水平软绳时产生的波就是横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一致的波叫纵波,像水平悬挂的弹簧一端振动时形成的沿弹簧传播的波。

      引入: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具有波动性,那么光波究竟是横波还是纵波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光的偏振。

      新课教学:

      我们先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怎么判断一种波是横波还是纵波。

      视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波传到狭缝时的情况,看波能否通过狭缝传到木板的另一侧。

      实验现象:绳上形成的横波,当狭缝与振动方向一致时,波不受阻碍,能通过狭缝,而当狭缝与振动方向垂直时,波被狭缝挡住,不能通过狭缝传到木板另一端;对弹簧上形成的纵波,无论狭缝怎样放置,弹簧上疏密相间的波均能顺利通过狭缝传播到木板另一侧。

      思考与讨论:在横波传播过程中,当狭缝既不与振动方向平行也不与振动方向垂直时,波能通过狭缝继续传播吗?

      实验观察:有部分振动能通过狭缝。

      横波的偏振:横波能够通过与波源振动方向不垂直的狭缝的现象称为偏振现象。

      受这个实验的启示,我们可以利用类似的实验来判断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

      光波的偏振

      仪器介绍:

      1.偏振片:由特殊的材料制成,它上面有一个特殊的方向(透振方向)。只有振动方向与透振方向平行的光能够完全通过偏振片。振动方向与透振方向不垂直的光可以部分通过,振动方向与透振方向垂直的光,完全不能通过。

      实验1: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偏振片P,在P的另一侧进行观察透射光的强度。旋转偏振片,观察透射光的强度是否变化。

      现象:可以看到偏振片是透明的。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旋转偏振片 P,透射光强度不变;

      实验2:偏振片P的后面再放一个偏振片Q,观察通过两个偏振片的透射光。什么时候最亮?什么时候最暗?

      现象:当Q和P的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强度最大,但是,比通过一块偏振片时要弱。当Q和P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强度最弱,几乎为零。

      实验现象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光的颜色 色散》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13章第五节的教学内容,主要认识光的偏振现象以及偏振现象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知道只有横波有偏振现象

      2、了解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日常见到的光多是偏振光。

      2、能力目标

      1、知道偏振光的一些应用

      2、通过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偏振现象应用的广泛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横波

      2、教学难点

      发射和折射时,为什么会使光波形成偏振

      四、学情分析(根据个人情况写)

      五、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理论分析、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偏振片、立体眼镜、软绳且一端固定在墙上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复习提问1:电磁波是横波还是纵波?电磁波在转播时,电矢量E 、磁矢量B和传播方向x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问…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电磁波是横波,而光波是电磁波,故光波肯定是横波。而且,由于光波在传播时,引起感光作用(和生理作用)的主要是电矢量E ,我们在研究光波的传播时,就可以用E-x图象类比机械波的y-x图象。

      本节课,我们将看一看光作为一种横波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现象——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偏振现象

      启发:我们已经从理论上知道了横波和纵波的差别,那么,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什么表象的不同呢?这里看一个演示——

      演示:(机械)横波和纵波在穿过狭缝时的差别

      学生:观察…

      现象解释…

      启发:光波既然是横波,它的传播是不是也应该具备机械波的这种特征?由于光的E振动并不是肉眼所能直接观察的,所有需要借助相关仪器来完成类比实验。

      偏振片介绍…(透振方向)

      演示:自然光穿过两块偏振片

      a、自然光穿过一块偏振片,转动透振方向;

      b、自然光穿过两块透振方向相互平行的偏振片;

      c、自然光穿过两块透振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片。

    • 相关热词搜索: 物理学 教科书 教案 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 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 高中物理学教科书教案7篇课文
    • 上一篇:节水宣传幼儿园环保教案(7篇)(完整)
    • 下一篇:2023年高中生物学教案七篇
    • 推荐排行
    • 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教案1
    •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7篇
    • 军神教案一等奖_雨月网9篇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教案3篇
    • 小班舞蹈小鸭子嘎嘎嘎教案3篇范本
    •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全文)
    • 大班科学我是小中医教案与反思3篇(
    • 廉洁从教案例5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真棒》
    • 2023年新冠病毒大揭秘科学大班教案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