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 初三语文培优优秀教案合集
    • 发布时间:2022-12-06 09:25:13 | 来源:网友投稿
    •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语文培优优秀教案合集,供大家参考。

      初三语文培优优秀教案合集

      初三语文培优优秀教案5篇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辅导中、下等生,让他们能跟得上,打好基础。作为一名初三语文老师,你知道如何写初三语文教案?它能帮助你更好开展教学活动。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三语文培优优秀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尔而与之,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磁带、录音机。

      【其他】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傅雷家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学生谈感受。

      2、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创设情境。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⑴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⑵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4、总结:

      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5、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指导学生掌握赏析的方法。四、引导学生小结、谈感受

      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五、布置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板书设计〗

      7、傅雷家书两则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勇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

      1、新年大家总可以从长辈那里收到礼物,或是一件新衣服,或是一份_。那么你们也送给长辈什么礼物呢?

      2、傅聪在新年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傅雷收到这封信时,他是怎么比喻儿子的信的?二、研读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⑴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⑵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⑶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小结:傅雷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在傅雷看来,坚强的境界是什么?

      ⑴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⑵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但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明确: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坚强”的含义,激励学生做坚强的人。

      三、拓展延伸

      1、傅雷作为父亲是伟大的,他的儿子则是幸运的。或许,我们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自己的父亲没傅雷那样伟大。请同学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你可曾真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了?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尽量引导学生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感知父爱。

      四、小结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亲情。五、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位亲人,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一直想告诉他或她的话。

      〖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

      宠辱不惊

      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

      坚强、赤子之心

      【教学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书信的格式,导入新课

      二、师生问答

      1、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2.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3.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4.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课时

      一、师生问答: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6.在傅雷看来,坚强的境界是什么?

      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希望傅聪做新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9.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三、作业: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兴趣

      方法一:生齐背陈毅的《梅岭三章》,师简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其中的“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本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从《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寻求解答。

      方法二: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西的时候可能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诵读课文重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字,听清句读。

      一箪食 一豆羹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主要词语。

      如使 由是 是故 蹴 与 加 穷乏 得我 本心 已 苟得 兼 甚 患

      ①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④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⑤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3.分组读课文,弄通相关语句的大意,积累主要文句。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四、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㈠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辨礼义”就接受优厚俸禄。紧接着以一个反问句“是亦不可以已乎”,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这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人要做到“舍生取义”,要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①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㈡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

      明确: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

      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

      对偶。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

      排比。通篇皆是,排比句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语势和论辨力量。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四、拓展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1.有人并不赞同“行道之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为胯下夫、司马迁宫刑处幽居等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孟子由口腹之欲推衍到道德之美的独特论证方法,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美善合一的独特审美观念。

      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党,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8、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 相关热词搜索: 合集 教案 语文 初三语文培优优秀教案合集 初三语文培优优秀教案5篇 初三语文优质课教案
    • 上一篇:守株待兔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篇
    • 下一篇:高中语文必修教案4篇
    • 推荐排行
    • 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教案1
    •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7篇
    • 军神教案一等奖_雨月网9篇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教案3篇
    • 小班舞蹈小鸭子嘎嘎嘎教案3篇范本
    •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全文)
    • 大班科学我是小中医教案与反思3篇(
    • 廉洁从教案例5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真棒》
    • 2023年新冠病毒大揭秘科学大班教案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