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时》说课稿1尊敬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认识整时》。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认识整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4—87的内容。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整时》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尊敬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认识整时》。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认识整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4—87的内容。这是学生在认识20以内数,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及24时计时法的教学奠定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我在研究课标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会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认读整时,会拨整时。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本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三)律动放松,课间小憩(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同学们猜谜,然后欣赏米老鼠的钟表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亲切感。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了两大板块来教学:
1、认识钟面
对于钟面学生已有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第一步骤是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钟面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并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
创设“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钟面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钟面上的指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动的?”三个问题情境,在问题引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进一步认识钟面。
第三步骤是梳理总结,深化认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认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认识钟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认识整时
认读整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认、会拨整时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1)初步感知整时
创设“乐乐起床”的生活情景,在“乐乐是什么时间起床的”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观察思考,试认整时。
(2)交流认读整时的方法,并学习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从“乐乐起床”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挂钟交流认读7时的方法,并介绍汉字“几时”的表示方法;抽取床头柜上的电子钟并创设“你还在哪儿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电子钟的表示方法。
(3)比较发现,总结提升
创设乐乐7时起床后,8时去学英语,3时学二胡,6时才回到家的故事情境,练习认读整时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3个钟面,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点,总结出认读整时的方法。
(4)拨时练习,巩固提高
设计“老师拨学生认—老师说学生拨—同桌你来说我来拨”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认读整时、拨整时的方法,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律动欣赏,课间小憩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让学生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旋律中感受时间的飞快。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身心需要设置的,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教材第86页第1题:连一连。进一步巩固钟面与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
2、小明的一天。创设“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境,通过小组学习,说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干什么”,评一评“小明的时间安排的合理吗?”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适时渗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并根据“9时小明在学习”“9时小明睡觉了”同样是9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同?提出质疑、诱发思考,在讨论交流中渗透时针每天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些时间概念。
3、教材第86页第3题:过1小时是几时?先让学生说说现在是几时,再用彩笔画出1小时后时针的位置。
4、根据时刻画时针、分针。(1)12时。(2)自己喜欢的一个整时,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由易到难的练习,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并试着做出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
(1)为自己设计一款漂亮的手表;(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周末时间安排表。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说板书设计:认识整时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8时3时6时
8:003:006:0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时﹑分”教学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会读写整时和几十半;
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会读写整时和几时半;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我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提前布置任务,并将认整时和几时半的教学进行揉和,体现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主要采用了,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采用动手操作法;观察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说一说,指一指,拨一拨等一系列活动中将知识逐步内化。
四﹑教学流程
1知识梳理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谁和钟表交朋友了?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好吗?学生的回答很积极,有的说钟面的知识,有的甚至说会认钟表,定闹钟等。这样的导入简单﹑亲切,通过对知识的简单梳理钟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情,启发不同层次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学生活动:我会填
出示没有数字刻度的钟面,“刚才你们说的真好,你能填出老师所指位置的钟面吗?”这样简单的设计培养学生方位的表象。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时间
(1)认整时
“小朋友们,你们谁了解这两个钟面朋友?他们表示什么时刻?部分学生学生会准确的说出3时,6时,这时及时进行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再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钟面的时针,分针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讨论,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刚才的合作得出认整时的方法: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板书。这一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活动:我会拨
充分利用学具资源,请你拿出手中的小钟面朋友,找一找时针和分针,拨一拨喜欢的时间,指给同桌看,说给同桌听。这样放交手给学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认几时半
几时半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先辅后放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对比8时半与8时整的钟面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原因。再用实物钟演示8时到8时半时针和分针的变化,请学生仔细观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顺时针顺序,学生会发现分针走了半圈,时针才走了半格,强调分针走的快时针走的慢。课件出示几时半的钟面,“你会认吗?怎么认的?”最后总结认几时半的方法:分针指6,时针过几就是几时半。
学生活动:我会认
为了巩固刚刚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知识,我出示漂亮的钟面进行强答:“这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认的?”
2写整时、几时半
“谁已经和电子表交了朋友?你知道它如何表示时间吗?”根据学生板演黑板上钟面时间的写法,教师规范写法。强调“:”的位置,“:”的左边表示几时,右边表示几分。几时半还可以读作:几时三十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教师又起到了指引点播的作用。
3联系生活活学活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仔细观察这些图,请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呢?”启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你演我猜
教师用肢体示范几个整时的动作,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学一学,学生乐在其中,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2)找朋友
(3)综合练习
(4)你知道吗
“为什么都是10时,而小朋友做的事却不一样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第一幅图是上午10时,而第二幅图是晚上10。同时我会将知识进行延伸,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0整,你们知道美国纽约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吗?这两个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发挥想象,拓展了思维,扩大了信息量。
5、 小结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我再及时总结:一节课马上就过去了,时间对我们来说很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作时间的小主人。使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尊敬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认识整时》。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认识整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4—87的内容。这是学生在认识20以内数,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及24时计时法的教学奠定基础。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学会认读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我在研究课标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正确区分时针、分针;会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认读整时,会拨整时。
二、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快乐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知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本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三)律动放松,课间小憩(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同学们猜谜,然后欣赏米老鼠的钟表店,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亲切感。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我分了两大板块来教学:
1、认识钟面
对于钟面学生已有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这一内容我设计了三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第一步骤是观察比较,初步认识钟面
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小闹钟并与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
第二步骤是合作交流,进一步认识钟面
创设“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钟面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钟面上的指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动的?”三个问题情境,在问题引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补充,进一步认识钟面。
第三步骤是梳理总结,深化认识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钟面的认识。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认识钟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认识整时
认读整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会认、会拨整时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学习活动:
(1)初步感知整时
创设“乐乐起床”的生活情景,在“乐乐是什么时间起床的”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观察思考,试认整时。
(2)交流认读整时的方法,并学习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从“乐乐起床”的生活情境中抽取挂钟交流认读7时的方法,并介绍汉字“几时”的表示方法;抽取床头柜上的电子钟并创设“你还在哪儿见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电子钟的表示方法。
(3)比较发现,总结提升
创设乐乐7时起床后,8时去学英语,3时学二胡,6时才回到家的故事情境,练习认读整时及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比较3个钟面,在比较中发现共同点,总结出认读整时的方法。
(4)拨时练习,巩固提高
设计“老师拨学生认—老师说学生拨—同桌你来说我来拨”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认读整时、拨整时的方法,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律动欣赏,课间小憩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让学生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旋律中感受时间的飞快。这一环节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身心需要设置的,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调节作用。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教材第86页第1题:连一连。进一步巩固钟面与两种记时方法的联系。
2、小明的一天。创设“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境,通过小组学习,说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干什么”,评一评“小明的时间安排的合理吗?”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适时渗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并根据“9时小明在学习”“9时小明睡觉了”同样是9时,为什么做的事情却不同?提出质疑、诱发思考,在讨论交流中渗透时针每天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些时间概念。
3、教材第86页第3题:过1小时是几时?先让学生说说现在是几时,再用彩笔画出1小时后时针的位置。
4、根据时刻画时针、分针。(1)12时。(2)自己喜欢的一个整时,并说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由易到难的练习,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并试着做出自我评价。
2、布置作业
(1)为自己设计一款漂亮的手表;(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周末时间安排表。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作业设计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说板书设计:认识整时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8时3时6时
8:003: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