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思想汇报
  • 事迹材料
  • 疫情防控
  • 工作要点
  • 策划方案
  • 范文大全
    •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五篇
    • 发布时间:2023-01-11 15:15:11 | 来源:网友投稿
    •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1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五篇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1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感受母爱的伟大,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为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在静思默想、圈点批注中潜心会文,通过师生间的*等对话,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握课文的情感脉搏,努力做到“以读为本、情文相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了朗读课文,重点诵读文中描写母亲言行的句段,感受作者潜词造句的精妙。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的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小诗,激*感

        1、诗,教师配乐诵读。

        您是一棵大树/春天 倚着您幻想/夏天 倚着您繁荣/秋天 倚着您成熟/冬天 倚着您深思/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使田野永不荒芜/您给予了我生命/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2、教师深情述说:知道这棵大树是谁吗?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深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梁晓声的童年,去认识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要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尽量把课文读通读顺。

        2、指名上台板书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读准多音字。

        3、用三言两语来龙去脉说说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情写出慈母情深的。

        三、研读课文,感悟深情

        1、同学们*时的零花钱是多少?这区区的一元五角钱怎么就能表达母亲的深情呢?先别着急回答,这是一篇写人的课文,谁来说说怎么样才能读懂一个人物呢?(板书:一言一行)出示自学要求:

        A、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工作环境、语言、动作的语句。

        B、选择其中特别令你感动的一句,反反复复地读一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慈母情深,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研读句子,预设如下:

        A、体验母亲的工作环境。

        出示句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1)、理解,震耳欲聋

        师:你在什么地方听到过震耳欲聋的声音吗?这是一种什么滋味?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师: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响了多久?母亲昨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一个学生读句子)母亲明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读)母亲春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母亲秋天在什么环境中工作?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就在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

        (3)出示补充资料一|深入理解母亲的工作环境。

        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是一个不足二百*方米的厂房,潮湿阴暗,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后。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4)、小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就是抓住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这个句子,抓住“震耳欲聋”这个词语,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咱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用这样的方法继续交流。

        B、感悟母亲的“辛劳”(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调整)

        出示句二、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学生自由交流,说感悟。

        (2)、谁发现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把它改成*常的说法,读一读,看看是一种什么感觉。

        (3)、指导个性化的朗读,读出“我”的吃惊,母亲的辛劳、吃惊。(板书:辛劳)

        出示句三: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指名读句,抓住“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见过龟裂的手指吗?是怎么样的?母亲用她那龟裂的手指都干过什么呀?

        (2)、出示补充资料二

        母亲是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

        (3)、教师深情地说:孩子们,你看母亲每月的工资才27元,这一元五角对母亲来说就是她一天多的劳动,最起码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才能换来的血汗钱呀!此时,母亲却把她不舍得吃、不舍得用,拼死拼活赚来的钱掏给我了“我”,这种情深不深?带着这种感动,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

        出示句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请大家细细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中有一个词,作者一口气用了四次,(立刻)抓住它细细地品味一番。

        (2)、指导个性化朗读。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母亲的分秒必争)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我”,看到母亲如此单调枯燥地挣着钱,你还能读得这么快吗?你会怎样读?

        引读课文13小节。

        师: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虽然,虽然(引读课文第二节)但我还是来向母亲,向苦苦挣扎、拼命养活五个孩子的母亲要这么多钱了。

        (2)、师:“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当“我”亲眼目睹了母亲的工作之后,“我”才深深地意识到母亲两次掏出的一元五角钱,对母亲来说意味着(16小时的忙碌,16小时的震耳欲聋)而此时,母亲却已将钱塞到了我手里。

        C、感悟母亲的“通情达理”

        出示句五|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为什么是塞?母亲塞到“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板书:母爱。

        (2)、齐读这个句子。

        3、真情表白:“我” 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心想--(此刻,“我”会想些什么呢?拿出作业本写一写)

        四、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

        也就是说从那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是在那一年,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儿子的力量。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各尽所能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催我奋进,终于我成了大作家,出示梁晓声简介。

        2、回读课题,结束。“我”的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我”的成功都源于慈母情深。孩子们,让我们每个人都铭记母亲对我们的那份深情,那份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回报我们最最亲爱的妈妈,再读课题慈母情深。

        3、布置课外阅读:回去读一读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2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慈母情深》以对话、抒情为主,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文章有两条行文线索:母亲对我的慈爱是文章的明线;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这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穿联成了这篇语言*实、笔触细腻的文章。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有一定的内心体会,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语境中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一步步走进课文,理解、体会慈母的深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难点:引领孩子体会母亲朴素的言行下却流淌着真挚的母爱。

        【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以学生能否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概述课文内容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代表的展示,教师适当追问、补充,为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2)通过质疑、小组交流、自主汇报、教师点拨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促进学生深入体会,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读写结合,言意兼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揭示并板书课题:慈母情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二)品读重点,以读悟写

        1.抓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画面,初步凸现慈母形象。

        (1)默读课文,找找描写母亲的几处地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2)你找到了哪处描写母亲的句子,

        (3)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来说说这个故事中的母亲。老师问学生答。

        2.体会慈母情“深”

        (一)我们先来看看映入我眼帘的第一眼的母亲:

        出示: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极其瘦弱)

        (2)知道这个极其瘦弱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吗?出示:“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躁声震耳欲聋。”

        ①在语境中引导学生理解“震耳欲聋”的意思?并让生读出震耳欲聋的感觉

        ②作者一遍又一遍提醒我们,母亲就在这样一个震耳欲聋的环境中挣钱。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出示:

        “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几*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

        当你了解这些,再看看这瘦弱的脊背,你想说什么。

        (二)品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自己读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母亲?(疲惫的母亲)

        2.谁能发现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我的母亲,三次放在一个句末)

        3.改说: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让学生再读,看看有什么感觉?

        4.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你看到了怎样的脸;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5.一个疲惫的母亲深深震撼了我,当看到这样一位母亲,你心里什么感觉?

        6.是啊,这样一个疲惫的母亲让我们心痛,心碎、更让我们心存敬意,因为母亲的疲惫里深藏着慈母的情深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三)品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四个立刻又,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忙碌)

        2.为什么要连用四个立刻?换几个词好吗?难道仅仅写出忙吗?来,反复读,有什么体会?

        3.这样的忙碌,这样的单调,那就是慈母情深啊。

        (四)这样的情深还在这样一个细节中.出示:“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1.读读,母亲的情深在什么地方?(掏龟裂揉得皱皱)

        ①龟裂的手指,手指裂开了,母亲非常的辛苦。

        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曾经还为我们做些什么?

        ②这一叠揉得皱皱的毛票,母亲生病了,她舍不得买药;衣服旧了,她舍不得换件新的;手指龟裂了,她舍不得添双手套,甚至我们几个孩子想吃口肉,她都舍不得买,可今天,我向母亲要钱买书,母亲却拿出来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母亲是怎么拿出来的?

        2.母亲为什么是掏出来的,而不是拿出来的?指名读。

        3.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补充:母亲是一位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三年才回来一次。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梁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

        我们上床睡觉,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衣裤。

        母亲一个月拼命工作,得来27元工资。分到30天,*均每天0.9元,我们兄妹五个,加上母*6口人,*均每天的生活费为0.15元,而一元五角就相当于我家一个人10天的基本生活费。

        (1)母亲掏出来的是什么?

        (2)母亲掏出的仅仅是这些吗?(母亲的心血、母亲滚烫的爱,母亲对我的期望)

        一个掏字,那就是“慈母情深”。教师小结。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总结课文的写法。

        回顾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的。)

        3.不只是作者的母亲,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深深地不顾一切的爱着自己的子女,他们做的事情可能*凡,但是对于子女的爱却是真挚而热烈的,面对自己的母亲,回忆她们的爱,写下想对她们说的话!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拓展阅读。读一读“阅读链接”中的《纸船──寄母亲》,交流: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2.拓展表达。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一封感谢信;或与自己的母亲说说心里话;或给自己的母亲送份礼物,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等。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3

        本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些课文有的写了无私的母爱,有的写了深沉的父爱,还有的写了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方式,展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本单元的课文对故事中的场景、人物言行举止中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描述,学生通过品读交流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内容,更细致地体会蕴含在其中的人物情感。《慈母情深》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母爱;《父爱之舟》让学生说出作者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场景描写的作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感受和看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要求学生有对象意识,和父母沟通时尊重父母,表达时注意使用恰当的措辞、语气等。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进行整体感知,能够联系多个场景、细节来体会人物情感。本单元的教学要注重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时,要注意唤醒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感受生活小事中蕴含的父母之爱,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舐犊情深。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时,能够联系生活中的类似经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

        1、认识3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8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40个词语。

        2、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阅读:

        1、默读课文,能通过文章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2、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了解巴德父母对同一首诗的不同评价的原,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4、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5、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6、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口头表达:

        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书面表达:

        1、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2、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3、给父母,或朋友,或其他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小学时代的事。作者在为一元五角的书去找母亲,最后得到了这本书。字里行间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作者介绍: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母亲》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梁晓声幼年家境贫寒,19岁时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经历了生活的苦辣酸甜。他的作品选材广泛,思维独特,文笔跌宕,情感真挚,展现了生动、鲜活而泥土气息浓郁的现实生活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感染并教育着读者,其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巨大的激励与鼓舞。

        教学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了解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知道那时一元钱能买什么;认识文中提到的“收音机、棉胶鞋帮、缝纫机、毛票”等物品;搜集梁晓声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第六单元导语页的图片)引导: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课件出示:舐犊情深;老牛舐犊;骨肉至亲;情深似海;血浓于水。

        (2)导入:今天我们进入第六单元的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舐犊情深。

        (课件出示单元导语)引读: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齐读)

        (课件出示阅读要素)引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齐读)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深”字用红色粉笔写)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描绘画面。

        (1)引导:看到“慈母”两个字,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母亲的形象?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呢?

        预设一:我会想起孟郊的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预设二:我会想起孟子的母亲——“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2)过渡:那么作者笔下慈母情深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慈母情深》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课前通过看导语页,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揭示课题环节,先读“慈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再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理解或读不准的字词标注出来。想一想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1)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失魂落魄;辞退;颓败;忙碌;耽误;酷暑;噪声;压抑;震耳欲聋;脊背;衣兜;龟裂;权利;鼻子一酸。

        ①检查认读情况,注意:“辞、噪”都是*舌音;“龟”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ūn,不读ɡuī。

        ②易写错的字:“抑”右边是“卬”,不要写成“卯”;“酷、酸”左边都是“酉”,不是“西”;“脊”上面不是“火”。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3)出示填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起因:“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经过: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知道“我”是要钱买书后,母亲用她那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然后立刻又陷入忙碌状态。

        结果:“我”鼻子一酸,拿着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数落了“我”一顿,但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青年近卫军》。

        ①指名读文填空。

        ②随机指导重点词语的理解。

        预设一:理解“龟裂”,出示图片。

        预设二:了解《青年近卫军》,它是20世纪60年代时曾风靡全国的小说,作者是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该小说讲述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

        (4)师小结: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质疑:读了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仅仅只是“一元多钱”,“我”却认为是“这么多钱”?为什么“我”想要那本书想得失魂落魄,却不敢向母亲要钱买呢?为什么母亲会在那样的环境下工作呢?

        设计意图:从本课学生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和多音字入手,检查预习情况,再以填空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文主要内容的掌握,巧妙渗透了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学法指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充分质疑,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学而导,使课堂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对后面的内容更感兴趣。

        板块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回顾小结,引发期待。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知道了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那样的书价和“我”是那样渴望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满怀着对书的渴望,作者走进母亲工作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的工作环境和怎样的母亲?他又有着怎样的心情?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2、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读写词语,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借助文字,想象场景,从细节中感受“慈母情深”。

        2、通过朗读和感悟,体会对比、反复的手法对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板块一、忆旧引新,揭示目标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慈母情深》,了解到“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满怀着对书的渴望,“我”来到了母亲工作的地方,找母亲要钱。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这位母亲的慈爱之心和舐犊之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忆旧引新,再次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本节课要落实的教学目标。

        板块二、走进场景,体会艰辛

        1、走进场景,了解母亲工作的地方。

        引导: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挣钱的那个地方。那是什么样的地方?

        课件出示: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2、仔细读这一段话,你觉得这里的工作环境怎么样?生自由读,谈体会。(小,吵,热)

        预设:厂房不足二百*方米,与生活中的小型会议室、室内篮球场相比,这么小的空间里摆放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还有七八十个女人和堆积如山的货物,我体会到厂房的狭小。

        3、课件播放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真切感受缝纫机转动时发出的那种震耳欲聋的声响。

        师:静静地聆听,这是什么声音?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将这个声音放大七八十倍,在这样的噪声下你有什么感受?

        师:什么样的描写让你们有这样的感受?聚焦这段文字,对于作者的写法,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我发现“七八十”这个词在这里反复出现了多次。

        4、调动体验,体会反复的写法,指导朗读。

        引导:狭小的空间,不能开窗,七八十只灯泡照射着,七八十个人身体散发的热量,“我”体会到酷热难挡的滋味。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觉得怎么样?(难受,受不了,想逃离……)可母亲却在这样的地方日复一日地工作,母亲怎么受得了?你知道母亲是怎么想的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辛苦,难挨……)

        5、师小结:这就是慈母的心,这就是慈母的情。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场景越压抑,越闷热,越嘈杂,就越能体现——“慈母情深”。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内容包含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又能调动多种情感体验。这个部分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感受厂房的狭小;播放音频、视频来直接冲击感官,感受环境的嘈杂;调动生活体验,感受狭小屋子里酷热难挡的痛苦。这样以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板块三、走近母亲,感受深情

        1、关注细节,体会心情。

        课件出示: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生默读思考:

        (1)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再次读出了空间的`狭小,读出了这里很昏暗,白天都要开着灯,从一个“烤”字中再次读出了热,从“极其瘦弱”中读出了母亲的瘦弱……

        (2)作者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仔细体会一下。(在那样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人人都戴着口罩,“我”很难一下子就找到自己的母亲,所以一开始喊“妈”不能完全确定那是母亲,语气中带有疑惑。)

        2、品读细节,感受形象。

        师:“我”看到的母亲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生反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师引导分析:

        ①背直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背?(弯曲的背,僵硬的背,麻木的背……)想象一下:以前母亲的背在“我”心里是怎样的?(挺拔的,笔直的……)现在为什么这样了?(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②转过身来了,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脸?(疲惫的、粗糙的、苍老的脸……)在“我”心里,母亲的脸应该是怎样的?(红润的,光洁的,白皙的……)为什么会这样?(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③母亲的眼睛望着“我”,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眼睛?(疲惫的、无神的、布满血丝的眼睛……)在“我”心里,母亲的眼睛应该是怎样的?(明亮的,有神的,清澈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读“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3)对比阅读。

        课件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比较体会:把课文中三个“我的母亲”去掉前两个,比较着读一读,说说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体会?(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心疼母亲,心里难受……)

        (4)练习朗读:带着自己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然后指名读一读,共同评议。

        (5)分角色读好“我”与母亲的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课件出示:

        “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就行……”

        师: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特别简短,读完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预设一:对话时“我”的犹豫和母亲的毫不迟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话中的省略号,表现出“我”说话时吞吞吐吐,犹犹豫豫;母亲恰恰相反,说话时简单干脆,因为她正在干活,没时间闲聊。

        预设二:“我”不忍心向母亲要钱,但买书的冲动又使“我”说出了口,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些迟疑和懊悔的。

        3、感受母爱的无私。

        引导:母亲在那样的环境里艰辛地工作,可听说“我”是要钱买书,而且是一大笔钱,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么说的?

        (1)出示课文片段。

        课件出示: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①小声读片段,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母爱的伟大、无私,即使家境贫穷,母亲也十分支持“我”看书。)

        ②关键词理解:“揉得皱皱的、龟裂、塞”等词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写?(“揉得皱皱的”说明钱攒了很久,而且母亲工作忙碌没空整理;“龟裂”突出了母亲工作的劳累、艰辛;从“塞”字看得出母亲生怕“我”不要,硬塞给“我”。)

        ③体会情感:给了“我”钱买书后,母亲更要起早贪黑地工作,更要节衣缩食地生活。此时,如果是你,你会说些什么?带着感情再读一遍课文。

        (2)出示课文片段。

        课件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①自由朗读,说说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用了四个“立刻”)

        ②换词理解:“立刻”可以换成什么近义词?(马上,迅速)你觉得把其中三个“立刻”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行吗?为什么?(不能换,四个“立刻”连用更能体现出母亲动作的快,争分夺秒。)

        ③提问思考: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拼命,这样争分夺秒?你体会到了什么?(贫苦,艰辛……)

        ④深情引导:为了“我们”兄妹能吃饱饭,能上得起学,母亲就是这样争分夺秒地操劳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工作着,这哪里是工作呀,这分明是在拼命啊!孩子们,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敬佩,对母亲的尊重,对母亲的心疼,再来读一读。

        ⑤朗读体会: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情感?(一个比一个读得快些,一口气读完)自由练读后,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动词来理解重点语句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母亲哪怕自己吃苦受累也支持“我”买书,快速塞钱给“我”,生怕“我”不接受,从中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母爱。母亲给了钱后的一连串“立刻”,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母亲动作的快速和争分夺秒,再次加深对母亲工作辛苦的感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那种深切无私的爱。

        板块四、感恩母爱,感悟成长

        1、回顾前文:看到母亲如此艰辛,如此操劳,却把要买书的钱不由分说地塞给了“我”,“我”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1)读中体会: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说一说作者此时心情是怎样的。(难过,心疼……)

        (2)想象体验:“我”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应该怎么做?(懂得体谅、懂得心疼、懂得照顾母亲)所以这一次的钱“我”拿来买了一听水果罐头,但是遭到了母亲的数落,母亲最后又给“我”凑足了买书的钱。

        (3)理解句义:为什么说“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预设:因为这钱来得太不容易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已经不再单纯是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引导: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那天,梁晓声在文中结尾说——(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那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

        那天,我用这笔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然后又给我凑足了书钱。而我再不敢辜负母亲,于是……

        那天,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后来,*文坛便多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梁晓声。

        3、出示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梁晓声,生于1949年,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4、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后,我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我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后来,我终于成了大作家。——选自梁晓声的《母亲》

        5、推荐阅读梁晓声的《母亲》,将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适时适量的资料穿插会对理解课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一板块出示作者简介与《母亲》的选段,能让学生更容易读懂作者最想表达的心声,懂得教材选用此文最大的教育意义。

        板块五、升华情感,读中学写

        1、拓展诗文,升华情感。(课件出示:可怜天下父母心)

        (1)孟子回想起孟母当初不惜三迁,为儿择邻处的事,鼻子一酸。

        (2)孟郊看到“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这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情令他鼻子一酸。

        (3)张炜月第一次抱母亲,发现抢着干重活累活的母亲居然这么轻,这种一生任劳任怨的爱,令他鼻子一酸……

        2、链接生活,读后练写。

        课件出示: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描写,把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记录下来吧!

        设计意图:读中学写,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既能使学生深入体会“慈母情深”,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设计时,我紧扣单元重点,注重引导学生梳理场景和细节描写,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具体操作如下:

        1、以读促悟,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读中去品味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读中去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如对描写环境恶劣这一部分反复品读,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母亲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凡母亲的伟大,感受母爱的无私,从而激发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崇敬之情。

        2、在体会“慈母情深”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从中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同时,作者由母亲的爱而感到深深的责任,他对母亲有心疼、有敬重、有感恩、有责任,由爱而懂得回馈,知道感恩,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3、资料的适时补充与穿插,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上也有帮助,可以填补文字的空白,对课文情感的挖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由学习到运用。由作者“鼻子一酸”的经历,联想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并写一写,这样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教材只是个例子”的辐射作用。

        课后作业

        (1)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1、这一带的zào yīn()非常大,让人忍受不了。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quán lì()和义务。

        二、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写出恰当的词语。

        1、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心神不定,极度惊慌)。__________

        2、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耳朵都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非常大)。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填空。

        A、贫苦的母亲

        B、辛劳的母亲

        C、通情达理的母亲

        1、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忙状态碌。()

        (2)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五、重点段落品析。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zhēng zhèng)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振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1、划去括号内错误的音或字。

        2、选文第二自然段运用的是()。

        A、环境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3、用简洁的语言总结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你的母亲有什么特点?你对她的感情是怎样的?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2、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善良、慈祥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朗诵: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

        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板题】:慈母情深

        二、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作家协会会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点拨: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四、再读课文,感悟慈母情深:

        1、仔细默读,研读专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能表现“慈母情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点拨: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课堂小结】:

        由梁晓声的母亲,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母亲,他们是那么*凡,然而是那么伟大。此时,我又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亲》。想听听吗?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母亲的手紧紧抓住那根纤细的绳,因为那上面能承载所有的爱,传达所有的关怀。其实,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我们时刻享受着母爱。

        五、语言实践,倾诉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孟郊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2、欣赏冰心的《纸船――寄母亲》,探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附: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总是留着--留着,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我的小说第一次发表 敬意

        母亲为我讨回小人书

        母亲为我凑钱买书 热爱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5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陷、碌、攥”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

        【学习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VCD:《烛光里的妈妈》。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学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后,我们深受感动。一位父亲经过38小时挖掘终于救出了遇险的儿子。这件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父爱所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爱是伟大、无私的。那么,母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慈母情深》,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一番母爱。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学生自学:

        ⑴ 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生字要多读几遍。

        ⑵ 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相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3、汇报自学情况:

        ⑴ 出示生字“陷、碌、攥”,学生认读。

        ⑵ 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感悟慈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⑴ 根据“提示”要求,自学课文:

        画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等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是一位___的母亲,有理由即可。

        ⑵ 小组交流。

        ⑶ 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如:

        这是一位瘦弱的母亲。从“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体会出来。

        这是一位贫苦的母亲。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从“有事快说,别耽误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了背……”可以看出来。

        这是一位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从母亲的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位母亲家境这么贫寒,挣钱又这么艰辛,却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深沉的母爱。

        再如,这是一位勤劳的母亲,这是一位慈祥的母亲,这是一位无私的母亲,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小结:通过对文中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句段的读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位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这位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2、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更何况是文中的“我”。请找出“我”深受感动的语句,如,“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一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引导学生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反复读读,边读边想,体会“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选取自己感受深的语句读,读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

        2、指名有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母爱的故事。

        2、自由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感受冰心奶奶热爱母亲,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3、写几句话或编一首诗,抒发你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六、精要总结,歌曲结束

        1、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无私的。这种爱,作为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课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学生跟着轻轻哼唱。

        七、作业超市,注重积累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搜集颂扬母爱的名句或诗歌。

        3、课外阅读颂扬母爱或感激母爱的文章,如《母亲的“存折”》、《那一刻,我理解了母爱》、《妈妈的心,是瓷器》等等

    • 相关热词搜索: 慈母 情深 教案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五篇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1 语文慈母情深教案1年级
    • 上一篇:*面设计实习工作总结【10篇】
    • 下一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五篇
    • 推荐排行
    • 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主题班会教案1
    • 大班安吉游戏活动教案7篇
    • 军神教案一等奖_雨月网9篇
    • 小学四年级安全教育教案3篇
    • 小班舞蹈小鸭子嘎嘎嘎教案3篇范本
    •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全文)
    • 大班科学我是小中医教案与反思3篇(
    • 廉洁从教案例5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我真棒》
    • 2023年新冠病毒大揭秘科学大班教案3篇
    • 随即浏览
    • 某市四季度区县主要经济指标完成...
    • 讲稿:“E网”莫情深 无“网”而...
    • 2024年党课: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
    • 2024法院读书比赛演讲稿:权利是...
    • 2024个人对照检视材料(党员)(...
    • 2024年街道妇联绿色家庭创建工作...
    • 2024年校长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主题教育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
    • 2024年新入职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党委民主生活会党委班子整...
    • 市局党建工作计划(完整文档)
    • 2024年党建责任制实施方案(完整...
    • 党委学习讨论会暨全镇一季度工作...
    • 2024年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述职报...
    • 2024年局机关综合股工作总结暨工...
    • 2024年国企领导班子成员述职述廉...
    • 县委书记在全市干部队伍建设调研...
    • 在全县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
    • 高校党建与业务融合交流材料【精...
    • 2024年政法委书记在全市打击治理...
    • 版权所有:利星文库网 2019-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利星文库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 Powered by 利星文库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豫ICP备19043618号-1